#從國文課本看台灣美術史
撰文|阮芳郁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專員)
「一場為時一小時的大西北雨,到底下了幾公釐的水,雖然沒做過實驗,只覺好像天上的水壩在洩洪似的,是整個倒下來的。」
——陳冠學〈田園之秋選〉
又到了一年中的梅雨季,你對台灣的雨天印象是什麼呢?
你喜歡雨後帶來的涼爽、厭倦降雨前的溽熱空氣、抑或害怕滂沱大雨所致的不便呢?
台灣的降雨成因有很多種,除了梅雨,「西北雨」也是極具台灣地方特色的氣候之一喔!
所謂的西北雨,其實是對流雨的俗稱,多發生在赤道、北回歸線或南回歸線的熱帶地區,它的成因是地面受到強烈的太陽照射,空氣受熱膨脹、上升,到了高空卻因溫度下降而凝結成雨,這一強烈的空氣對流通常帶來短暫、大量且急遽的雨量,且多發生於天氣最悶熱的夏天午後,有時也會伴隨閃電,不僅對人們日常交通移動造成不便,更易使人們受到驚嚇。好在西北雨的歷時通常不會太久,雨區也不算太廣,整體來看,對部分農耕作物並非全無貢獻。
陳冠學的〈田園之秋〉中,提到自己白天在田躬耕,午後突然「大雨滂沱,霹靂環起」,西北雨下了下來,若非番薯田正好在家中附近,還真是避走不及。回想豆大的雨滴落下前,「霎時間,天昏地暗,抬頭一看,黑壓壓的,滿天烏雲,盤旋著,自上而下,直要捲到地面」,西北雨的前奏飛快,像一列不等人的火車,倏地鳴笛、發動,直往稻田衝了過去。
然而,西北雨不止逕自落下,有時伴隨閃電,「正當人們籠罩在這樣的恐怖景象中,膽已破魂已奪之際,接著便是閃電纏身,霹靂壓頂,在荒野中的人,此時沒有一個不是被震懾得氣脫委萎頓,匍匐不能起的」,陳冠學生動地描述在大雨及雷電交加下的人們,惶懼地幾乎不能起身,足見西北雨對農村生活的威力與影響力。幸好「轉眼雨過天青,太陽又探出了雲端,樹葉上、草上閃爍著無邊亮晶晶的水珠,一場西北雨便這樣過去了」,西北雨來得快去得也快,不僅為大地降了溫,也為燥熱、煩悶的生活日常按下暫停鍵,讓萬事萬物都喘一口氣,休息一會再上工。
陳冠學提到,這樣的大自然,我們能說這不是戲劇嗎?如惡魔般迅速地席捲大地,迫使大家進入暫停狀態後,一轉眼又雨過天青。而在台府展的作品中,以動勢般的表現大雨前夕的農村日常,最具代表的莫過於林玉山的〈驟雨〉,儘管是平面圖畫,卻透過畫面中奔跑的人們、被風吹起的衣服、被斜長的雨滴篩得颯颯作響的樹葉,使觀者直接感受到畫面中山雨欲來的氛圍;另一幅池上秀畝的〈時雨〉,則將下雨的場景拉到山間,在層巒疊嶂中,畫面前方的樹木被風雨吹得擺盪不已,一隻獨鹿立於山間,在雨中彷彿失去方向。
假使今天我們是林玉山的作品中的人們,面對突然驟雨,又會怎麼做?
是要先收下衣服、趕緊逃至有遮蔭處,還是急中生智地蒐集雨水呢?
邀請大家和我們進入台府展的作品一起思考,不難發現,西北雨不僅是大自然的戲劇,更是台灣人民日常生活不可割捨的一部分,而面對西北雨的不同因應方式與態度,更是台灣人們的展現韌性與創意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