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 category:文章

#畫家登山記

撰文|張哲維(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專員)

阿里山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自然也有長居於此的族群。
鄒族正是居住在阿里山的原住民族,其中又分成「達邦」與「特富野」兩個大社。知名音樂家、白恐受難者高一生即出身於特富野。
日治時期登阿里山的藝術家們,除了飽覽崇山峻嶺、日出雲海等自然景致,多少也會接觸到鄒族部落的人文風情。像是過去小編曾介紹過古城江觀的寫生冊當中,就有許多紀錄鄒族族人、居所的速寫。
在美術展覽會裡,則有三島利正 入選第一、三回府展(1938、1940)的〈阿里山之男〉與〈在山頂上〉兩件作品。前者描繪一名頭戴羽飾皮帽的鄒族男子,瞪大著雙眼看向遠方,雙手置於膝上,坐姿端正又不失威儀,看起來意氣風發。

三島利正,〈阿里山の男〉,1938。

畫中男子腰間有佩刀,以綴有貝飾的背袋斜背在身上,搭配附有長長尾羽的帽子,可說是掌握了鄒族服飾的特色。不過對比一幀構圖相近的鄒族男子照片,便會發現畫家還是省略了許多細節;也許三島並無意於刻劃精美繁複的衣著,畫面整體的協調才是他主要的考量。

鈴木秀夫,《臺灣蕃界展望》,1935,頁50,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

兩年後,三島以〈在山頂上〉再度入選府展。這件作品改以女性為主角,從其服裝來看,亦可推知是一名鄒族女子。有別於〈阿里山之男〉將人物置於室內或屋前,此作選擇讓女子坐於山頂的岩石上,背景襯著一片天空,遠方還有起伏的山稜。

三島利正,〈山頂にて〉,1940。

這樣的畫面設計減少了人物的不自然感,似乎是為了強調原住民生活於山間的意象。此件作品也令小編聯想到齊柏林的〈看見台灣〉裡,原住民孩童在玉山山頂上唱歌的片段。
看來無論古今,原住民現身於高山頂峰的畫面,都被藝術家認為具有象徵臺灣自然與人文交融的意義。
那麼對你來說,有什麼景象、元素能夠傳達出這份精神呢?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chipolin.org/photos/a.439957272696143/2195784540446732/?type=3&paipv=0&eav=AfbkLT9luuyOx-E_q8-4tT42yloFuzNQ2zWQ2DL_4HC9kKA5zIWHFaRlB7b5OP_NxAc&_r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