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 category:文章

#畫家登山記

撰文|阮芳郁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專員)

矢崎千代二(1872-1947),生於日本神奈川縣橫須賀市,橫須賀緊鄰著東京灣,使這裡成為貨物進出的重要集散地,矢崎千代二自小就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事實上更早以前的1853年,美國將軍培理率領艦隊前來日本,要求江戶幕府解除鎖國並開港,當時停留的江戶灣,即是今日的橫須賀一帶。生長於港口城市的矢崎千代二,在環境的洗禮下,培養了寬闊開放的心胸,也因此對世界充滿好奇與想像。

矢崎千代二早年於東京美術學院向黑田清輝學習西洋畫,耳濡目染之下,對於西洋畫中的西方世界產生興趣、好奇。他曾數次前往歐洲,熱愛壯遊的矢崎千代二,為方便寫生,遂將繪畫形式從油彩轉為粉彩。

矢崎千代二的壯遊行旅,也曾擴及當時的殖民地臺灣。1914年,矢崎千代二參與臺北鐵道飯店洋畫會,當時參與畫家包括石川欽一郎、丸山晚霞、吉田博等約十位著名的內地畫家,從畫家名單足見這是一場盛大且重要的展覽會。1937年,矢崎千代二於臺北舉辦山水風物粉彩畫展,展出作品包含一組由「日本旅行會臺灣支部」委請他繪製的「臺灣風景繪葉書」,在八幅臺灣風景中,阿里山便是其中一幅,這張繪葉書呈現出阿里山的夜景,塔山佔據了畫面右半部,中景應為沼平聚落,這樣的取景足證矢崎千代二確實是登上阿里山所繪。

《臺灣日日新報》,1914-12-02(日刊3版)。
《臺灣日日新報》, 1937-07-10(夕刊2版)。

這組繪葉書宛如矢崎千代二的臺灣旅行紀錄,除了阿里山,還包括太魯閣、鵝鑾鼻、赤崁樓、龍山寺、農村與戎克船等。有趣的是,矢崎筆下的阿里山應是傍晚、黃昏時分,村落裡有幾家點起燈的時刻,而事實上,梅山、竹崎到阿里山一帶直到1930年代末期才有「電」,不如1910年代初期即有電的嘉義市區,夜街或夜晚生活在阿里山是相當新奇的。

「台灣風景繪葉書」,1937,日本旅行會台灣支部發行,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

透過矢崎千代二的這一阿里山作品,足以推知矢崎登上阿里施的年代與時間,也使我們看見傍晚時分,雲彩交映之下被點亮的阿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