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 category:文章

#畫家登山記

撰文|張哲維(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專員)

整建後的祝山車站即將重新啟用,祝山的日出美景也將映入更多旅客的雙眼。
雖然我們已對搭乘火車上祝山的行程相當熟悉,但在鐵路尚未鋪設至此的日治時期,人們僅能藉由步行才得以一覽祝山山頂上的景色。
1930年來到臺灣的 丸田竹濤,在氣候宜人的四月登上了阿里山。彼時通往祝山的步道已經開通,他也為後人留下了較早期的祝山圖像。
粗細有致的線條勾畫出一條條稜線,最遠處者即是新高山,儘管遙不可及,山稜線卻十分清晰,顯然畫家有幸遇到了萬里無雲的好天氣。
隨著距離逐漸拉近,前、中景可見更多短促的筆跡,用來表現山面紋理與植被。值得注意的是在畫面左下的懸崖邊,可見兩、三個小小的人影,其中一人似乎伸直了手臂指向遠方,表現出眺望新高山的興奮之情。
這幅祝山速寫被刊登在《臺灣日日新報》上,作為一則遊記的附圖。

《臺灣日日新報》,1930-04-15(5版)。


遊記的作者鈴木於1930年4月連載一系列他遊歷臺灣中南部的故事,丸田的畫作出現在第九話〈嘉義を知らず(二)〉,或許畫中的人影就是丸田與鈴木。
在鈴木的文字中也提到了他與丸田的互動:
(在山上)與前些日子來臺的南畫家丸田竹濤同宿。他說之後想在本社(日日新報社)樓上舉辦個展。在隔日下山的車裡,與他相當熱絡地討論文學理論與藝術理論,托他的福,我不知不覺度過了漫長的車程。
丸田竹濤下山後,又在臺灣待了約莫一個月才返回日本。
儘管目前並不清楚此行他是否有順利辦展,不過同年十月他再度來到臺灣,於臺中即席揮毫、賣畫,可見他應是累積了一點人脈與名氣。
順帶一提,丸田除了描繪從祝山展望的山景,也畫了在眠月一帶望見的雲海。
然而這兩件作品皆屬在山間的隨筆,是否有正式的作品完成,就還有待追尋了。

《臺灣日日新報》,1930-04-17(5版)。
祝山上的雲海,小編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