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 category:文章

#從國文課本看台灣美術史

撰文|阮芳郁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專員)

「夕陽欲下,月鉤初上,水鳥不飛,篙工撐棹,向新溝迤邐而行,則密邇鹿港之舊津。」

——洪繻〈鹿港乘桴記〉

你曾去過哪些台灣老街呢?在老街上,是否聽聞當地曾經繁華、但如今不再的今昔之感呢?

1866年生於彰化鹿港的洪繻(字棄生),本名洪潘桂,光緒年間曾考上秀才,日本接收台灣之際,曾加入抗日軍,日治期間也幾乎在家著述、閉門不出,以示對殖民政權的不滿。

洪繻的〈鹿港乘桴記〉一文,表達出他對自清代以來鹿港地區的經濟貿易盛況,到日治逐漸轉衰的情景,不禁興起滄桑之感。彰化鹿港位在台灣西部海岸的中點,距離中國最為接近,且是天然良港,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使清代閩、粵移民渡海來台時,多選擇鹿港登陸,也造就這一帶行郊商店興盛與民生富足,洪繻在文中提到「樓閣萬家,街衢對峙,有亭翼然,亙二、三里」,可見鹿港儼然是清代台灣社會家喻戶曉的地方,「店前可以驅車,店後可以繫榜者:昔之鹿港也。」


榎木研介,〈廟〉,1941。
在【名單之後】大村庄的土:榎木研介的故事一文中,提到1930年代在大村公學校任職的榎木研介,經其當時生活軌跡、及廟宇外觀比對,推測畫中廟宇應為鹿港龍山寺。

然而,隨著日本殖民政府來台,眼見鹿港港道的淤塞狀況、清末以來港口外移,殖民政府在治台初期著力於縱貫鐵路的鋪設,出航港口漸移至他處,加上當時的市區改正計畫,種種政策逐漸改變鹿港的街道樣貌,昔日的港口用途也漸趨沒落。「海天蒼蒼,海水茫茫,去之五里,涸為鹽場,萬瓦如甃,長隄如隍。無懋遷,無利涉,望之黯然可傷者:今之鹿港也。」

然而,昔日恢弘的鹿港,就算到了日治時期,仍有不少畫家慕名來寫生,他們的作品也曾入選台府展。例如1933年松本光治的〈漁港鹿港街〉,描繪閩式與洋樓建築交雜的鹿港街景,從而可見時代過渡下的鹿港風貌。1938年古瀨虎麓的〈鹿港裏街〉,更強調鹿港巷弄交錯的描繪。足見不同畫家眼中的鹿港風景各異。從文字、畫作乃至創作者的身分,使我們看見不同時代與歷史變遷下的鹿港故事。

松本光治,〈漁港鹿港街〉,1933。畫面中可見日治時期閩式與西式洋樓的建築交錯的街景。

古瀨虎麓,〈鹿港裏街〉,1938。畫面中可見三零年代末期,鹿港巷弄蜿蜒、房屋緊密連接的樣貌。

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來台的內地作家、著有〈女誡扇綺譚〉、〈霧社〉的佐藤春夫,也曾特別到彰化鹿港,除了想看看鹿港不見天街的「支那風景」,也特別求見漢詩人洪繻,卻被自認為清遺臣的洪繻所拒。當時擔任佐藤春夫嚮導的許媽葵,便將自己收藏的洪繻詩集《寄鶴齋文矕》送給他呢。


宮田彌太郎,〈女誡扇綺譚〉,1935。

今天的鹿港,雖已不見當年河港,卻留下當年繁盛之下,商郊交流、辦事的重要場所,如今的鹿港公會堂也作為展覽或公共活動的空間,保留了過去盛極一時的鹿港記憶。正如洪繻在〈鹿港乘桴記〉中,帶領我們看見曾經乘桴、貿易不斷的鹿港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