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 category:文章

#從國文課本看臺灣美術史

撰文|張哲維(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專員)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來自湖北的明代文人袁宏道對西湖的遊覽經驗頗有心得,他在遊記〈西湖雜記〉當中,分別從六橋、斷橋、靈隱寺、飛來峰等不同角度,描述他在西湖周邊的旅遊過程及感想。而其中的一篇〈晚遊六橋待月記〉,更是臺灣學生們相當熟悉的課文。
這篇小品短文說明了他鍾愛於西湖的桃花與月色,是別於一般大眾的喜好。「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充分展現他對品味的自信,頗有孤芳自賞的意味。在臺灣美術史上,描繪西湖最具代表性的人莫過於陳澄波了。1928年,陳澄波首次來到西湖,完成〈西湖泛舟(西湖風景)〉、〈西湖寶石山保俶塔之風景〉等作,並於同年在廈門的個展中展出。「從武林門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這是袁宏道在〈初至西湖記〉的首句,同樣初到西湖的陳澄波或許也有這樣的心情吧!


陳澄波,〈西湖泛舟(西湖風景)〉,1928,私人收藏。

陳澄波,〈西湖寶石山保俶塔之風景〉,1928,私人收藏。

隔年自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陳澄波來到上海任教,因地利之便,前往西湖寫生的機會更多了。他的學生袁樞真便曾回憶:「新華藝專每一學期安排每兩星期出外寫生,叫做春季寫生與秋季寫生,老師都帶我們去西湖」。此時陳澄波也完成了幾件重要的作品,如參展第一回全國美展的〈清流〉、入選第十回帝展的〈早春〉、入選第七回臺展的〈西湖春色(一)〉與入選第十五回帝展的〈西湖春色(二)〉等,都是取景於西湖的畫作。

陳澄波,〈清流〉,1929,臺南市美術館藏。

陳澄波,〈早春〉,1929。

(左)陳澄波,〈西湖春色(一)〉,1933。
(右)陳澄波,〈西湖春色(二)〉,1934。

陳澄波筆下的西湖少不了清透的湖水與繚繞周圍的綠樹,橫亙於畫面的橋樑或矗立在遠方的保俶塔極為醒目,提供觀畫者辨識畫中地點,是相當具標誌性的元素。如同袁宏道在文章中也少不了點出這些「景點」,讓人為建設與自然景觀相輝映,強調西湖作為觀光勝地的特殊性。

「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袁宏道生動地寫出西湖旁人聲鼎沸的景象,顯然是令他印象深刻;時隔約三百年,陳澄波筆下的西湖仍舊少不了來往的人潮,足見此地歷久不衰的知名度。此外,畫中錯落於湖畔的房舍,另可視為一種都市開發的見證,深具時代意義。

時光流轉,西湖名聲依舊,景致卻已丕變。如今的西湖又是怎樣的面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