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潛藏在照片裡的臺灣美術名品
撰文|張哲維
隨著敵國的威脅日益嚴重,臺灣島內對於「戰爭」與「和平」的討論也開始增多。
事實上,臺灣人已經不是第一次面臨戰火的衝擊。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時為日本殖民地之一的臺灣隨即進入「戰時體制」之中。社會百姓不分年紀、不分職業,皆被國家動員以支援槍林彈雨的戰爭前線。
首圖是攝於淡水中學校武道館(體育館)的照片,兩名正在劍道比試的男學生,反映了自1930年代以來,國家為了準備對外作戰而實施武道列為學校必修的歷史背景。
在畫面左方靠牆處的四曲一隻屏風,是任教於該校的畫家陳敬輝,獲得1939年第二回府展「推選」的作品〈朱胴〉。
「胴」在日文有保護胸腹的護具之意,因此畫名「朱胴」一詞,指的是畫中立姿女性身穿的護具;雖然原畫不存,但可從題名推斷應為紅(朱)色。
1933年,臺灣總督府發布的〈臺灣公立中學校規則改正〉,確立武道當中的劍道及柔道成為中學校必修課程。
到了1936年,高等女學校的女學生亦須修習弓道及薙刀;陳敬輝〈朱胴〉所畫手持薙刀及正座在旁的女子,即為淡水高等女學校的學生。
淡水中學校與淡水高等女學校的校地相鄰,陳敬輝也同時在兩校任教。
雖然〈朱胴〉是以女學校的學生為模特兒,但有趣的是,這件作品卻是放在淡水中學校的體育館(今淡江高中體育館)內,而非另一座由女學校學生使用的體育館(今純德幼稚園校舍)。
兩校體育館在戰爭時期被改作為武道館,透過武道的必修來鍛鍊學生的身心,進而塑造成身強體壯、忠君愛國的國民。
在充滿尚武陽剛之氣的武道館內,裝飾著描繪女性的屏風,更加凸顯了戰爭期間不分男女皆積極備戰的氛圍。
事隔不到百年,臺灣再度陷入戰爭的恐懼,縱使情況與二戰期間大不相同,我們仍應當護持保家衛國的決心。
唯有懂得武裝自己,才能抵擋敵人的侵襲、延續現有的美好。
畢竟委屈的和平,根本不算是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