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林保堯,《臺灣美術全集第22卷—張啟華》,臺北:藝術家,1998,頁20。
3.《捐贈硏究展:美術行者-張啟華》,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9,頁98。
4.陳奕愷,《典雅.奔放.張啟華》,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3,頁42-43。
5.陳坤毅,〈〈旗後福聚樓〉歷史記憶重建-城市考古的二三事〉,《藝術認證》第88期,2019-10,頁32-39。
岸邊馬路
岸邊馬路
此為張啟華入選昭和8年(1933)第7回臺展西洋畫部的作品,現由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原畫名為《旗后福聚樓》。此畫以單點透視法取景構圖,描繪旗后岸邊街道(今高雄市旗津輪渡站一帶)景色。林保堯(1998)指出,此畫為畫家存世年代最早的作品,為其就讀東京美術學校時暑假返鄉所作,並曾獲該校校際展覽會美展首獎。畫中右方具有顯眼門廊的白色建築,即高雄第一間酒家--「福聚樓」,據陳坤毅 (2019)考證,此建築早年可能為洋商的辦事或倉儲空間,也是旗后作為高雄發展濫觴,曾經繁華一時的歷史見證,惜今已不存。「福聚樓」門前可見數人或蹲或立,前方的碼頭停泊著帆船,位在畫中視覺消失點的街道盡頭,有數人駐足圍觀一位正在畫架後方寫生的畫家,林佳禾(1999)指出,根據畫家友人轉述,此人即當時與張啟華同行寫生的畫家廖繼春。街道遠方還可見有圍牆的平房,路旁有電線桿。畫家用青色描繪大片天空;船帆、福聚樓以灰、白色等為主調;紅、黃褐色畫街道、海岸與船體,將畫面大分為寒色、中間色以及暖色調3大區塊,使畫中的主題--造型特殊、色彩耀眼的福聚樓,在冷暖色對比與映襯下更顯清晰,成為畫面的視覺焦點。
作品資訊
識別號
CA07_143_P062_248_w_t7作品名稱(原文)
海岸通り作品名稱(中文)
岸邊馬路創作者
張啟華時間資訊
1933地點類型
創作地點地點名稱
臺灣地址
高雄市旗津輪渡站內容指涉地點
高雄旗后(今高雄旗津區)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
臺展屆數
第7回年代
昭和8年(1933)畫部
西洋畫部資格獎項
一般出品(送件)、入選會場
臺北教育會館展示間
待查參展紀錄
1. 昭和8年(1933)第7回臺展西洋畫部作品其他資訊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出版者
財團法人學租財團撰寫者
劉榕峻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資料來源
1.臺灣教育會,《第七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臺北:財團法人學租財團,1934。2.林保堯,《臺灣美術全集第22卷—張啟華》,臺北:藝術家,1998,頁20。
3.《捐贈硏究展:美術行者-張啟華》,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1999,頁98。
4.陳奕愷,《典雅.奔放.張啟華》,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3,頁42-43。
5.陳坤毅,〈〈旗後福聚樓〉歷史記憶重建-城市考古的二三事〉,《藝術認證》第88期,2019-10,頁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