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盧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
呂春成 入選 臺展第8回;府展第1回
如同唱片有A、B面,呂春成(1903-1972)的人生際遇,因為二戰後臺灣政權的動盪而經歷結構性的翻轉,A面是在臺灣的前半生,B面的場景轉換到日本,呂春成——也是宮川誠介,因他所選擇的理念而客居日本,並從此無法返臺,亦無法聯繫家人。直到晚年,政治活動帶來的風雨已平靜許久,繪畫又回到他的人生成為精神寄託,寶刀未老地留下許多佳作。此時已無太多顧慮與得失心,他的作品更加貼近自己對繪畫的追求與省思。
桃園・呂春成
呂春成出身於新竹州桃園郡的世家,其父呂傳桂曾為清朝時科舉探花。1918年就讀臺北師範學校時,由於本身對於音樂、美術頗有興趣,受到當時學校美術氛圍的渲染,養成了寫生作畫的習慣。成為教師的呂春成對繪畫的興趣未減,開始以水彩作品參加1928年開辦的「新竹州學校美術展覽會」,此時期石川欽一郎在新竹州主持暑期講習會,呂春成可能參與其中,與同好們切磋畫技。1939年時,與邱創乾、簡綽然等公學校教師,共同成立「桃園街美育研究會」,為地方美術教育活動紮根。(註1)
有趣的是,早先他以水彩六度(註2)入選/入賞新竹州展,然他入選臺、府展的作品,兩件皆為東洋畫(膠彩)。(註3)他以家鄉周邊的景色為題材,〈桃園郊外〉在展出時被購藏(註4);〈靜日〉畫的亦是農村的景緻。從此時的作品即可看出呂春成對於自然景物的細節十分注重,樹枝的紋理、長勢,強調素描式的線條,細膩寫實的筆法一直持續在他的創作生涯中。
日本・宮川誠介
二戰以前,東亞的情勢充滿未知,1939年呂春成辭去教職舉家遷往南京,直至1946年戰爭結束後方返臺定居。期間他往來於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因熟悉日語任職於日本商社,交友廣闊的他亦曾任南京的臺灣同鄉會副會長。此時呂春成並未停下畫筆,偶有配合詩文的寫生作品投稿於報章雜誌。無法確定呂春成前往南京的理由是否與政治活動有關,僅知他返臺後同年10月,也許是嗅到二二八的山雨欲來的徵兆,便因政治因素留下妻小倉促離臺。(註5)
呂春成被列入黑名單,當時他不認同國民政府接管臺灣的方式,追隨林獻堂等人的理念從事黨外運動,隱姓埋名以「宮川誠介」為名行走於政治活動中。為了保護在臺灣的家人,在日本獨居近三十年的時間,他未曾與家人聯繫。直到1969年後,家人因經商,輾轉經由菲律賓入境日本恢復音訊,並在1972年於日本相見時,呂春成的五子才得知父親無法回臺的理由。(註6)
林獻堂過世的1960年代以後,年逾花甲的呂春成淡出政治運動,定居於千葉開始重拾畫筆,投入心力琢磨自己的水彩繪畫。呂春成積極地寫生作畫,往返千葉、東京及周邊取景,同時參觀展覽、閱覽相關書籍自學。他欣賞浪漫主義(德拉克洛瓦)的構圖與具有學院特質的用色及線條、對後印象派(梵谷、高更)色彩與筆觸的恣意亦感到嚮往。藉由鑑賞與實際繪畫,呂春成多次參加日本的水彩畫展,例如新世紀千葉支部展,亦曾舉辦展覽、獲得日本水光會等畫會的肯定。(註7)
呂春成晚期的作品,以自娛、追求自我價值為他的創作動能。1970年左右的繪畫,延續著臺府展時期的構圖與取材取向。例如重拾畫筆後不久的〈大原漁村〉,略為鬆散的透視結構,隱約有早年〈靜日〉的樸趣,用色及筆觸更具實驗性。而後呂春成對於繪畫不斷自我要求,〈井之頭公園〉中可見他嘗試印象派的筆觸與光線表現,也嘗試呈現動態的畫面。
對於學院系統的鑽研,展現在他晚年對素描的要求。由1970年左右作品中細節的描繪,可見呂春成對素描的重視。他曾在日記中寫下:「立體感是相當重要的,也許專注於素描及版畫比水彩畫正確,『材料、用紙、主題』這三個要件如果掌握得好,我有信心不斷地創作,不是寫實而是有我的感覺及個性的作品。」(註8)因此他積極地尋找生活中的場景,不一定是名勝之地,而是畫家覺得心裡有所共鳴、有感而發的即景。他以素描的方式畫下眼前所見,可以是隨筆,或是仔細地用鉛筆素描。這是呂春成對繪畫的練習,也是他晚年寄情的事物。
後記
呂春成初到日本以為只是暫居,於1972年在日本離世,或許將臺灣人的身份視為與故鄉的連結,作為宮川誠介三十餘載卻一直未入日本籍。經歷政治風波、獨居異鄉之後,呂春成不輟的興趣仍是繪畫,即便在晚年經濟勉能糊口的情況下,亦留下許多佳作,礙於篇幅,期待未來有機會可以讓更多作品,以及他對故鄉的認同能夠呈現於世。
*本文感謝呂玫瑩女士接受筆者訪談及提供作品資訊,並感謝呂春成家族晚輩保留及整理相關資料。
#名單之後168
註釋:
- 賴明珠,《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桃園地區)》,台北:日創社,2004,頁90。
- 呂春成入選新竹州展的次數應為六次。依據賴明珠《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桃園地區)》,頁90-91所述,呂春成曾經入選第一、二、四、五、六回;依據呂玫瑩女士提供資料,呂春成則入選第一至六回;依據《臺灣日日新報》有報導相關紀錄者,則為入選第一、二、三、五回。
- 賴明珠,《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桃園地區)》,2004,頁98。
- 《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10月31日。
- 呂春成孫女呂玫瑩口述,2021/6/23。呂春成身後留下24本主要以日文書寫之日記,目前正由呂玫瑩等家族晚輩整理,諸多資料來自於當時的日記。
- 同上註。
- 同上註。
- 呂春成日記,1970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