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德合(臺南應用科大美術系兼任講師,藝術創作者)
西東重義 入選 臺展第6、7回
參與「名單之後─臺灣近代美術史的Missing Pieces」計劃,研究日治時期被遺忘的臺府展畫家,是件艱鉅卻有意義的工作。很多畫家早已被歷史遺忘,能取得的資料往往片段而零散,難以窺見畫家全貌。筆者在搜尋「西東重義」時,可取得「畫家」、「考古人員」雙線資訊,初始不敢斷定兩者是否為同一人,經過資訊、年代的交錯對照,才有了較明晰的「西東重義」年表輪廓。
根據《臺灣日日新報》報導:西東重義出生於臺灣,1924年臺北州立商業學校畢業。之後前往東京,曾入選「赤人社洋畫展」,並獲得會友推薦入社。1927年,他和同樣出身臺灣的畫友新野歡一,一同返臺避寒及準備帝展參賽作品,當年12月並於博物館舉行聯展三天,兩人各展出約20件作品。(註1)
查詢「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西東重義曾於1925、1926年擔任交通局遞信部監理課雇員,復於1930、1931年擔任臺東廳都鑾公學校教員心得(代用教師)。參照《臺灣日日新報》資訊,西東重義應是於1926年前往東京發展,1927年底短暫回臺展覽,1930年才再度返臺任職都鑾公學校(今都蘭國小)。
1932年,西東重義首次以作品〈蕃社少女〉(圖1)入選第六回臺展。同年的臺展舞臺,另有一件以原住民為題的爭議作品,是審查員鹽月桃甫的〈母〉(圖2),該作控訴1931年發生的霧社事件,日軍以強大軍力並施放瓦斯彈鎮壓泰雅族。西東重義因任職於臺東,以原住民為繪畫題材不足為奇,但〈蕃社少女〉畫面用筆頗為粗放狂野,是否也因霧社事件而啟發其創作意圖?可惜該作僅存黑白圖檔,若有色彩或可更見其情緒表現。
1933年,西東重義再以〈淡水風景〉(圖3)入選第七回臺展。該作雖以廣受歡迎的淡水為題,不過取景位置卻非廣為人知的標誌景點,畫家以數株曲線高聳的樹木為前景,遠處配置井然有序、直線構成的房舍,房舍東西並存,頗有造型、空間與歷史對比的實驗意圖。
在任職都鑾公學校期間,西東重義對文物考古似乎有了接觸。1933年,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的宮本延人等,搶救宜蘭蘇澳新城道路工程發現的石棺遺址,並發表〈蘇澳郡新城石器時代遺跡〉,文章提及該文之圖片(圖4-5)皆由研究室的西東重義所繪,可窺見其寫實繪畫之基礎能力。(註2)1934年,西東重義再發表〈臺東廳都鑾區八里芒アトゴラン石器時代遺蹟〉(圖6)(註3),乃針對他曾任職的臺東都鑾區「麒麟文化遺址」進行挖掘與報導。
1934年後,西東重義再度前往東京,直至1940年因父親過世返臺奔喪,並於臺北教育會館舉行個展,展出36件作品。當年《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提及西東重義在臺北商校畢業後,至東京川端畫學校習畫,作品曾入選白日會、旺玄社、府展(應為臺展),畫作題材常出現本島風光,畫面充滿生氣盎然的力量,是一位備受期待的新進畫家。(註4)戰後,西東重義仍活躍於東京畫壇,與畫友於1947年共同成立「創造美術會」(註5),該畫會團體至今仍持續運作中。
#名單之後195
註釋
1. 〈洋畫家二氏來臺 近く個人展開催〉,《臺灣日日新報》,1927-12-13(2版);〈兩畫家展覽會 三日間博物館て〉,《臺灣日日新報》,1927-12-17(2版)。
2.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蘇澳郡新城石器時代遺跡〉,《南方土俗》,第2卷第3號,1933年,頁19-28。
3. 西東重義,〈臺東廳都鑾區八里芒アトゴラン石器時代遺蹟〉,《南方土俗》,第3卷第2號,1934 年,頁61-74。
4. 〈西東重義氏の個展〉,《臺灣日日新報》,1940-07-19(2版);〈西東重義氏個展〉,《臺灣日日新報》,1940-07-21(7版)。
5. 〈創造美術會小史〉,網址:http://www.mm21railway.jp/SGM_Files/pdfs/12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