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蕭亦翔(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遠藤太郎 入選 府展第1回
「以繪畫而言,由於(鹽月桃甫)並不是在中央(指日本內地、東京)畫壇,因此並未成為知名畫家,但是老師在臺灣,特別是留給臺北高等學校的我們很大的財產。」(註1)戰後,遠藤太郎這樣回憶著自己自臺北高等學校起步的藝術之路,以及恩師鹽月桃甫的教導。
1915年8月,本籍仙臺的遠藤太郎,出生於臺灣臺北,是一位正統的「灣生」,對於自己灣生的身分,遠藤形容著:對於父母眺望梅花、嗅聞菊花便可以忘記自己身在臺灣,這樣的事情有如童話一樣,相較起來,聽到乘著穿過竹林的風而來布袋戲的鼓、笛聲,更能讓自己感受到滿腹的鄉愁。(註2)因此比起想要遺忘自己身在臺灣的父母輩,這些臺灣的事與物,便是遠藤太郎自己成長的過程。
小學校畢業後,遠藤太郎進入臺北高校尋常科就讀,取得通往帝國大學的門票。1934年,遠藤太郎直升臺北高等學校理科甲類(第10屆),身處學風自由的臺北高校,遠藤太郎加入了美術部,在鹽月桃甫的指導下進行繪畫。
1936年2月8日至9日,第九回的臺高展以及同為鹽月桃甫指導的第四回的京町畫塾展聯合於教育會館舉辦。對於此展覽,立石鐵臣這樣形容:京町畫塾就像是個兄長般的溫柔敦厚,臺高則如同以不諳世事、頑皮、天真地昂首的弟弟一般。雖然目前未能見到這個展覽的全貌,但可以得知的是,臺高展的部分,展出了遠藤太郎的〈家〉此幅作品。(註3)
此回臺高展的展出者除了岡本清(第9屆文乙)比遠藤太郎還要大一屆之外,其餘皆為同屆之同學,雖然在人數與年齡上,臺高展的參與者都比不上京町畫塾,但是其中不乏已經入選臺展的佼佼者,如素木洋一到此次展覽為止已經入選過六次臺展、於保義彥也於1935年以一幅〈根〉入選。遠藤太郎便是在如此優秀的同儕間,磨練著自身的繪畫技巧。
1937年3月遠藤太郎從臺北高校畢業,進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農學科就讀,專攻是土壤微生物學。入學不久,在時任臺北帝國大學農理學部部長素木得一(即遠藤太郎同學素木洋一之父)的支持之下,成立了「臺北帝大美術部」,並於同年11月,在臺北京町朝日寮舉辦「臺大美術展」。(註4)當年正是臺展停辦、府展尚未開辦的年度,《大阪朝日新聞.臺灣版》中,以「學生的強烈熱情 臺大美術展開辦 裝飾了長久的沙漠之秋」為題,形容此次展覽,其中「沙漠」便是指臺展停辦的臺灣美術界。(註5)
由於素木得一為北海道帝國大學畢業,因此展覽中除了展示臺北帝大以及先前臺北高校畢業,於日本內地大學(如東京帝大、工大)就讀學生的作品,亦跟北海道帝國大學的「黑百合會」(由教師以及學生組成的美術團體)合作,多所學校的作品一同展出。之後,由臺北帝大美術部所舉辦的展覽,到1940年共舉辦三次(註6),成為遠藤太郎在臺北帝大時期主要的美術活動。(註7)
在「臺大美術展」舉辦隔年,1938年,第一回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開辦。遠藤太郎以一幅〈小さな喫茶店(小茶館)〉入選,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入選官辦美術展覽會。在入選的訪談中,他的家人提及遠藤太郎從高等學校時期就很喜歡美術,進入大學後,則是一邊研究微生物,一邊作畫。訪談中提及遠藤太郎(24歲)居於「臺北市表町一ノ四二一」。
〈小茶館〉作品大小十二號,中左下角落款「TARO ENDO」,是「太郎 遠藤」的日文拼音,並寫上1938年10月,即第一回府展舉辦月份,可見這幅作品應是接近府展募集截止才完成。此幅作品視角應是由某家小茶館的內部往外望去,從構圖上來看,在室內的空間中,左側有形似樓梯之物,右邊則有一扇窗戶。從正中間大門望出去,則有一座附有遮陽傘的桌子以及植栽。表現出昭和初期都市喫茶店的時髦以及前衛。
雖然目前只能從圖錄中見到此幅作品,但是染浦三郎〈觀賞第一回臺灣美展(第一回臺灣美展を観る)〉一文,用文字記錄下了這幅圖畫的部分色彩。染浦三郎提到:「桃色的窗簾十分美麗,棋盤樣式的地板線條過於雜亂,將這個地方統一為一個顏色,讓畫表現出餘裕會比較好」(註8)。是目前可見少數對於〈小茶館〉的評論。
這幅畫作,最後以百圓以上的價錢,被素木得一教授買下。(註9)百圓對於當時遠藤太郎是多大的數字呢?從同為理農學部農學科,當年度畢業三屋壽夫以及中山謙吉兩人薪資視之,前者為殖產局農務課雇員,後者為殖產局特產課雇員,兩人月薪皆只有八十圓。可見素木得一不僅培育自己兒子的美術發展,對於學生的美術事業亦十分支持,高額買下其畫作。
在「帝大.高校合同美術展」以及入選第一回府展之後,遠藤太郎與栗山勵一郎、加福竹一郎一同擔任了理農學部學友會文藝部的委員。(註10)並於1940年順利從臺北帝國大學裡農學部畢業,進入臺灣拓植株式會社工作。同年12月,雖然加入了《文藝臺灣》成為會員(推薦人推測為萬波教),但是可惜的是,未能見到遠藤太郎更多美術活動的消息。
而後日本戰事逐漸升溫,遠藤太郎在南進政策之下被派任南洋,歷任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昭南支社技手以及檳城事務所所長。他主要的工作便是帶著臺灣的蓬萊米等品種到當地,進行農業耕作指導,總共在南方度過了四年的歲月。
在日本戰敗之後的1946年2月,遠藤太郎一無所有地被遣返回日本。以農業作為專長的他,進入讀賣新聞社,成為地方部任地方經濟主任、後任農政情報會(農政ジャナリストの会)會長、農業情報研究所代表委員,持續以自身所學,為日本農業奉獻心力。書籍方面,則編著有《いま農業はどうあるべきか:私の農業観 みかど化工20周年記念》、《みかど化工製品を追って 東日本編》。
而遠藤太郎戰後雖然全心投入於農業研究中,卻也不忘自身年輕時熱愛的繪畫,於臺北高校校友會──蕉葉會的聚會場所「飛鳥畫廊」中,偶有繪畫展出。(註11)最後,遠藤太郎於1992年12月31日辭世,享壽78歲。(註12)
(本文撰寫時受到北海道立図書館、北海道大学大学文書館協助,於此特別致謝)
#名單之後206
註釋
1. 十二理甲遠藤太郎、十三理甲鈴木健三、十六文甲田辺俊夫、一七.九文甲蔵本人司,〈■美術部■ 座談會〉,《臺北高等学校 1922年~1946年》(東京:蕉葉會,1970年),頁186。本文除特別標註外,其餘文字由筆者自譯。
2. 萬波教、遠藤太郎,〈故鄉と第二世の問題〉,《文藝臺灣》,2卷1號(1941年3月),頁104。
3. 立石鐵臣,〈ぷらんたん 美術の魁 臺高展と京町畫塾展〉,《臺灣日日新報》,1936-02-08(4版)。
4. 〈臺北帝大美術展〉,《臺灣日日新報》,1937-11-06(2版);素木得一資助之說,綜合以下內容判斷:十二理甲遠藤太郎、十三理甲鈴木健三、十六文甲田辺俊夫、一七.九文甲蔵本人司,〈■美術部■ 座談會〉,頁180。
5. 〈學徒の情熱鮮烈 臺大美術展開く 久振り沙漠の秋を飾る〉,《大阪朝日新聞.臺灣版》,1937-11-07。
6. 1938年目前筆者未見臺灣舉辦相關資料,但該年度臺大美術會有作品於北海道展出。
7. 〈學徒の情熱鮮烈 臺大美術展開く 久振り沙漠の秋を飾る〉,《大阪朝日新聞.臺灣版》,1937-11-07;〈今年は臺北帝大と黑百合会合同展〉,《北海道帝国大学新聞》,1937-10-12(3版)。
8. 染浦三郎,〈第一回臺灣美展を観る 5〉,《大阪朝日新聞.臺灣版》,1938-11-12。
9. 「帝大.高校合同美術展」一事以及細節亦見於十二理甲遠藤太郎、十三理甲鈴木健三、十六文甲田辺俊夫、一七.九文甲蔵本人司,〈■美術部■ 座談會〉,頁180。
10. 〈學友會〉,《學內通報》,第二百二十三號(1939年7月15日),頁4。
11. 「帝大.高校合同美術展」一事以及細節亦見於十二理甲遠藤太郎、十三理甲鈴木健三、十六文甲田辺俊夫、一七.九文甲蔵本人司,〈■美術部■ 座談會〉,頁181。
12. 戰爭期以及戰後經歷,見三日月直之,《台湾拓殖会社とその時代》,(福岡市:葦書房,1993年8月);遠藤太郎、寺山義雄,〈台湾農業の発展史を語る-遠藤太郎氏〉,《Aff》,18卷7期(1987年7月),頁48-51;遠藤太郎編著,《みかど化工製品を追って 東日本編》(千葉縣:みかど化工株式會社,1988年6月);〈訃報〉,《蕉葉會報》,66期(199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