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 王白淵,〈府展雜感—藝術を生むもの〉,《臺灣文學》,第4卷第1期,(臺北:1943-12),頁10-18。
3. 顏娟英譯,《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北:雄獅,2001,頁369-307。
4. 〈鄉土神樂組織し 神社祭典に奉納 一般州民の敬神思想涵養 一街庄に一神社〉,《臺灣日日新報》,1941-07-20(4版)。
納曾利面等
納曾利面等
此為有川武夫入選1943年(昭和18年)第六回府展西洋畫部的畫作。「納曾利」(なそり)為日本古典舞樂的一種形式,戴著不同的面具扮演神佛、龍等角色。這種曲目也會出現在神社的奉納餘興中,在有川所在的新竹,就有由新竹神社成立的鄉土神樂組織,進行這種演舞奉納的講習。皇民化時期,總督府推動「一街庄一神社」,這種日本傳統曲目的推廣,亦有助於培養人民的敬神思想。畫中納曾利面具被高懸在牆上,最左邊是菩薩,再來是惡鬼形象的「拔頭面」、齜牙裂嘴的「納曾利面」,最後是鳥喙凸眼的「崑崙八仙」,神情各異。左下角的桌上放有一圓瓶,與上頭的日本傳統面具在構圖及題材上形成對比。右下角署有「昭和十八年秋」以及畫家落款「有川武夫作」,並畫有一枚押印。王白淵評曰:「有川武夫的〈納曾利面等〉,配著許多的面具,我很難理解這樣特殊的趣味。但是畫面中似有某種異樣的美,對此有癖好者可能會覺得有趣吧!」由於這種日本舞樂並非王白淵的生活經驗,自然「很難理解」。
作品資訊
識別號
CA16_079_P020_447_w_f6作品名稱(原文)
納曾利面等作品名稱(中文)
納曾利面等創作者
有川武夫材質
待考尺寸
待考落款
「昭和十八年秋 有川武夫作」及一枚押印時間類型
創作時間時間資訊
1943地點類型
發表地點地點名稱
臺灣地址
臺灣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
府展屆數
第6回年代
1943年(昭和18年)畫部
西洋畫部資格獎項
一般出品(送件)、入選會場
臺北公會堂展示間
待考作品其他資訊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出版者
臺灣總督府撰寫者
劉錡豫資料來源
1. 臺灣總督府,《第六回府展圖錄》,臺北:臺灣總督府,1944。2. 王白淵,〈府展雜感—藝術を生むもの〉,《臺灣文學》,第4卷第1期,(臺北:1943-12),頁10-18。
3. 顏娟英譯,《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北:雄獅,2001,頁369-307。
4. 〈鄉土神樂組織し 神社祭典に奉納 一般州民の敬神思想涵養 一街庄に一神社〉,《臺灣日日新報》,1941-07-2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