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佐伯久 入選 臺展第2、4、6-10回;府展第1-4、6回
特選、臺展賞 臺展第8回
特選、總督賞 府展第1回
特選 府展第2、4、6回
一位畫家要怎樣讓後世記得?「自畫像」或許就是畫家展現自我觀視,而將其意念展現給後世的方式。也因此像梵谷的自畫像,或是陳澄波的自畫像,彷彿就像一面鏡子,成為後世藝術評論者用以看見畫家對自身存在的投射。而以「自畫像」入選臺府展者不多,以此獲得特選及臺展賞者更是少見。在1934年第八回臺展中,就有一幅佐伯久的〈自畫像〉榮獲特選,更與陳澄波的〈八卦山〉並列臺展賞。在畫裡,理著平頭的佐伯久身穿白襯衫與深色大衣,清癯臉龐帶著炯炯有神的睥睨雙眼與微抿的嘴唇,峭直的臉部線條略顯嚴肅。雙手略顯粗壯,手持調色盤與畫筆,展現自己畫家的身分。跟精心描繪的上半身相比,下半身與背景的筆法則較為簡練,有刻意粗略帶過的味道。正如《臺灣日日新報》記者野村幸一評道:「佐伯久的畫,雖是esquisse風,但其未完成頗有趣味,可見作家的餘裕,佳。如果臉的筆觸也同衣服的筆觸一樣的話,不知會如何?」所謂的esquisse出自法語,有著草圖、速寫的意味。換言之,他也關注到佐伯久這幅〈自畫像〉對上半身有其精心的刻劃。看著這幅〈自畫像〉彷彿看見佐伯久自我投射的「心象」蘊含著他身為畫家的印記,內心不禁想著「他是誰?」「他如何踏入畫家之路?」「他在那個大時代裡有什麼樣的遭遇?」
佐伯久(1913-1998),日本鳥取縣出身,1928年以〈家鴨飼ふ家〉(飼鴨人家)入選第二回臺展。《臺灣日日新報》還刊登這幅畫作的圖版,足見佐伯久在臺展第一次入選,就已受到關注。然而這時候佐伯久在臺灣何處?在1930年的第四回臺展時,入選作品〈靜物〉標示的居住地是臺南(註1),而佐伯久就在此時獲得名畫家鈴木清一(1895-1979)的賞識。鈴木清一在1927年訪問臺灣,帶領臺南地區的業餘畫家成立「南光會」。雖然佐伯久並不在當時報導的會員名字之列,但是當鈴木清一返回日本、定居神戶時,就招佐伯久至神戶他的畫室鑽研畫藝。也因此在1932年的第六回臺展,他就以〈神戶の山手〉(神戸的山手町)與〈うらみち〉(裡路)(註2)這樣具有當地元素的繪畫參賽。〈神戶の山手〉描繪神戶市山手町(今日本兵庫縣芦屋市山手町)附近,從山丘上觀視的風光。擷取斜坡狀的山坡地形至於右側,搭配中間與左側的洋樓,形成一個「近-中-遠」的單點透視構圖。山坡上沉鬱的樹林與淡色洋樓的反差對比,在透視規則中展現活潑的律動。
此後的佐伯久也反覆在臺灣與日本間往返,1933年一度返臺在第七回臺展以〈樹間の家〉(林間的家)獲入選(註3),隔年更是以〈自畫像〉獲得第八回臺展的特選與臺展賞,由當時的報導可知當時的佐伯久再次前往神戶。(註4)而在《臺灣日日新報》報導當屆臺展作品搬進會場審查的照片中,正好拍到這幅畫作,可看到這幅畫的尺寸約是50號大小。(註5)再隔年1935年又返臺以〈ちかな〉(魚)參加第九回臺展入選(註6),後又前往日本於1936年以〈曇り日〉(陰天)一作入選第十回臺展(註7)。他在這段期間也參加日本本土的「文展」入選,並在鈴木清一的推薦下成為神戶木曜會的繪畫講師。
進入府展時期,佐伯久的身影也是屢屢出現。在1938年第一回府展以〈風景〉(註8)獲得特選、總督賞的殊榮。1939年第二回府展以無鑒查的資格展出〈淡水風景〉並獲得特選(註9),翌年同樣以無鑒查的資格在第三回府展展出〈初秋〉(註10),此後又以〈早春の松林〉(早春的松林)獲得1941年第四回府展特選。(註11)1943年以〈初夏の道〉(初夏之道)獲得第六回府展特選(註12),而這也是他的名字最後一次出現在臺灣。
戰後,佐伯久回到日本、定居神戶,並多次參加「一水會」的畫展。(註13)「一水會」在1936年創立,重視技術與寫實的繪畫道路,自1937年起就舉辦「一水會展」至今。(註14)他在1968年「一水會展」獲得一般佳作賞,翌年更進一步獲得「一水會賞」,在1980年榮獲象徵最高榮譽「會員優賞」。他同時也是1949年成立的「研水會」的委員,持續在戰後的日本畫壇發光發熱。 這樣的人生,彷彿早在他描繪〈自畫像〉時就已選定。或者是說畫家就是不斷透過繪畫,與自己對話,逐步達成自己想要的人生典型。
#名單之後212
註釋
1. 〈第四囘臺展入選者 經二十朝發表〉,《臺灣日日新報》,1930-10-21(夕刊4版)。
2. 此為當時《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翻譯之漢文畫名。
3. 〈本島美術の豪華版 臺展の入選畫發表 東洋畫五五、西洋畫七○ 新入選は合せて三十九人〉,《臺灣日日新報》,1933-10-25(夕刊2版)。當時標註他的居住地為「海山郡」,即今日新北市板橋區、土城區、三峽區、鶯歌區、樹林區、中和區及永和區一帶。
4. 〈嚴選の結果、昨年より 入選數ズツと落つ 新入選……東洋畫十三名、西洋畫十九名 臺展けふ發表さる〉,《臺灣日日新報》,1934-10-23(夕刊2版)。
5. 〈臺展の搬入始まる けふ第一日の正午迄に 西洋畫一五○、東洋畫六○〉,《臺灣日日新報》,1934-10-19(夕刊2版)。
6. 〈臺展の入選者〉,《臺灣日日新報》,1935-10-22(11版)。居住地標示「海山」。
7. 〈絢爛たる豪華版 臺展入選畫發表 輝く新人の進出〉,《臺灣日日新報》,1936-10-19(7版)。居住地標示「兵庫」。
8. 當時報導他居住在臺北市。
9. 〈第二囘府展の審查終了 目につく興亞色に滿ちた畫題 東洋畫三四點西洋畫七十點入選〉,《臺灣日日新報》,1939-10-25(7版)。
10. 當時報導他居住在基隆。〈第三囘府展入選發表 新入選は僅かに十五名〉,《臺灣日日新報》,1940-10-22(7版)
11. 〈特選に十一氏 總督賞は高梨勝瀞氏外三氏へ 第四囘府展幕開く〉,《臺灣日日新報》,1941-10-27(3版)。
12. 〈府展特選、推選、總督賞 二十五日發表さる〉,《臺灣日日新報》,1943-10-26(3版)。
13. 當時他在「一水會」通訊留下的地址為「神戶市中央區野崎通5-1-14」。現今以這個地址搜尋Google Map的街景,會出現遭屏蔽的模糊畫面,更添神祕。
14. 只有1944、1945年因戰爭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