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潛藏在照片裡的臺灣美術名品
撰文|張哲維
穿著制服的女學生,整齊劃一地排列在舞臺上。
她們手拿歌譜,在老師的鋼琴伴奏下,悠悠地唱出悅耳的歌曲。年輕稚嫩的嗓音,飄盪於寬敞的禮堂中,我們彷彿能隨著旋律輕輕搖擺,並在一個不經意,瞥見一幅掛得比音域還高的畫作。
那是陳澄波的〈二重橋〉,40號畫布的大作,高高地掛在舞臺的正上方,看起來雖然小了許多,人們卻需要仰頭瞻望。
這張照片出自陳澄波收藏的一套《白川公學校繪葉書》。白川公學校即是今日嘉義的大同國小,1917年建校,最初為「嘉義女子公學校」,1930年後成為男女合校,陳澄波的兒女碧女及重光,還有媳婦賴金蓮皆是畢業於此。根據賴金蓮的回憶,〈二重橋〉曾懸掛在校長室。凡是經過這幅畫的師生,甚至是校長,都需要脫帽敬禮,可見這件作品極為神聖。
不過,它之所以神聖,並非是因為出自陳澄波之手,而是畫中的場景有著相當崇高的意涵。
陳澄波筆下的二重橋,正是通往皇居的橋樑,因此具有象徵天皇所在的意義。畫家本人在這幅畫上的題簽,也恭敬地寫上「謹寫」二字,顯示其在描繪二重橋時的慎重與嚴肅。
有趣的是,在畫中最先看到帶有兩個拱圈的石造橋體,其實並非二重橋。真正的二重橋,指的是在石橋後方的鐵橋,由於原先是上下兩段的木造橋而得名。但時至今日,人們已習慣將兩個橋拱的石橋稱作「二重橋」,或是將石橋、鐵橋合稱為「二重橋」的說法亦有之,實為混淆下的錯誤認知。
無論如何,透過家屬的回憶,以及陳澄波的落款方式,都反映出這件作品不凡的地位。且若如照片所示,〈二重橋〉被高掛在學校禮堂內,那麼它就好比是今日的國旗或國父遺像一般,受人鞠躬瞻仰。
也是因為如此,〈二重橋〉在戰後成了不可容許的殖民遺緒。所幸校方並未將之毀棄,而是還給了陳家,最終得以保存至今。
延伸閱讀: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閒畫家常】陳澄波《日本二重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