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瑋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陳庚金 入選 臺展第1回
「陳庚金改造了豬圈小屋,獨自搬遷其中,與豬隻共同起居。⋯⋯起初臭味困擾著他,但現在他已經習慣,露出滿足的笑容對記者說沒關係的。」(圖1)
〈臺展入選者背後的隱藏故事〉,《臺灣日日新報》,1927-10-23
裏町風景:陳庚金與石川欽一郎
1927年臺灣迎來史上第一次的官辦美展——臺灣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臺展)。陳庚金(1894-?)以〈裏町〉初試啼聲,榮獲評審的青睞入選了。這是畫家首度也是唯一一次在展覽會中亮相。當年出版的展覽圖錄,更成為追溯畫家創作風格時,少數僅存的圖像線索。(圖2)〈裏町〉描繪臺南永樂町(今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一帶)的後街風景。(註1)畫面視點立於窄巷街道的正中央,兩側街屋朝遠方綿延而去,終止於巷尾矗立的巍峨廟宇。前景家屋門前的甕缸,中景巷弄上方成串的曬衣,乃至作為信仰中心的廟宇,無一不暗示建築之間隱含著人們生活的軌跡。遠方兩大一小的人影,不禁令人聯想到帶著孩子出門散步的一家人。如是安排,使畫面越顯靜謐溫馨。陳庚金精準地捕捉20年代南臺灣豔陽下的日常片段。《臺灣日日新報》記者評論本作「為正統的描寫法。古奧典雅」。(註2)
〈裏町〉與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1871-1945)的一件〈臺南的寺廟〉(圖3),不論構圖或彩筆下的景致都十分雷同。(註3)1927年石川到訪臺南,遊賞之餘,也速寫古都的城門、古蹟、廟宇建築。學者邱函妮根據石川當時發表的一系列速寫稿及說明文字推測,〈臺南的寺廟〉應描繪臺南永樂町附近的水仙宮。(註4)〈裏町〉及〈臺南的寺廟〉相近的地緣背景和創作年代,再再提示陳庚金與石川欽一郎之間有所連結。陳庚金曾就讀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並於1916年完成學業。在學期間石川正好是該校囑託,陳庚金畢業那年夏,石川剛巧也離臺返日。(註5)1922年《臺灣日日新報》帶有留言板性質的「WELCOME(ウヱルカム)」專欄,卻出現一則匿名留言,告知陳庚金「石川欽一郎的住所在神奈川縣鐮倉小町」。(註6)由此可知,畫家畢業後仍與師長維持一定的聯繫,可能持續關注彼此畫藝的發展。我們得以大膽想像,1927年前後陳庚金帶著石川欽一郎遊歷自己的故鄉,因而造就〈裏町〉和〈臺南的寺廟〉畫面上的關聯性。
藝術創作、教學以及他的另一面
陳庚金自國語學校畢業後,南下來到嘉義廳的查畝營公學校(今柳營國民小學)服務。(註7)執教的日子裡,畫家把查畝營(今臺南柳營一帶)的鄉村風情,收攏進他的畫紙中。1918年報紙刊登陳庚金〈夏之鄉村(夏の田舎)〉(圖4)一作,隔年年初畫家又發表〈鄉村的羊(田舎の羊)〉(圖5)。(註8)上述作品描繪的盡是田野風光,例如〈鄉村的羊〉隱約可見牧羊人驅趕羊群,行走於水邊的鄉間小道。
教學方面,陳庚金猶似延續石川欽一郎的教誨,進一步啟發查畝營地區孩童對美術的熱忱。時隔一甲子之後,出身柳營的西畫家劉啟祥(1910-1998)依然謹記陳庚金對他繪畫之路的啟蒙跟賞識。(註9)1921年畫家離開查畝營,轉任臺南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教諭,1922年是為該校訓導。(註10)然而長年困擾畫家的瘧疾病症反覆發作,最終引起了腦神經衰弱症。1922年3月底,畫家因故辭去教職,《臺灣總督府職員錄》便再也查無他的大名。(註11)
1930年代之後臺灣興起部落振興運動,力圖以基層行政組織「街庄」為單位,開發農村產業,改善農家經濟。(註15)本已身兼柳營庄助役的陳庚金,近乎從藝壇消聲匿跡,全心投入地方振興事務的經營。(註16)但他對六年級學童演講時,依然不忘請孩子們創作業佃自由畫,用他熟悉的藝術鼓吹業佃精神。(註17)再次回顧陳庚金僅存的幾件藝術創作,畫家對地方的關懷以及從在地出發的視線,彷彿又益發清晰了。
#名單之後248
註釋
1. 〈臺展入選者の隱れたる噺〉,《臺灣日日新報》,1927-10-23(夕刊2版)。
2. 〈本日開院式 臺灣美術展讀畫記 本島人藝術家尚要努力〉,《臺灣日日新報》,1927-10-27(4版)。
3. 盛鎧,〈裏町人生:臺灣日治時期美術與文學中的後街風貌〉,《臺灣美術》,第85期(2011-7),頁7-8。
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美術圖像與文化解釋」,網址:http://ultra.ihp.sinica.edu.tw/~yency/theme02/F-theme2.htm(點閱日期:2023-03-30)。
5. 〈臺展入選者の隱れたる噺〉,《臺灣日日新報》,1927-10-23(夕刊2版)。〈本日開院式 臺灣美術展讀畫記 本島人藝術家尚要努力〉,《臺灣日日新報》,1927-10-27(4版)。《臺灣總督府職員錄》,1911,頁116。《臺灣總督府職員錄》,1924,頁161。
6. 〈ウヱルカム〉,《臺灣日日新報》,1922-12-21(4版)。
7.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1916,頁264。《臺灣總督府職員錄》,1917,頁276。《臺灣總督府職員錄》,1918,頁289。《臺灣總督府職員錄》,1919,頁321。《臺灣總督府職員錄》,1920,頁331。
8. 〈田舍の夏 嘉義 陳庚金〉,《臺灣日日新報》,1918-01-01(51版);〈夏之鄉村〉圖版曾發表於《臺灣日日新報》,可惜現存資料印刷不甚清晰。〈田舍の羊 嘉義查畝營庄陳庚金〉,《臺灣日日新報》,1919-01-01(19版)。
9. 參酌林育淳,《抒情‧韻律‧劉啟祥》,臺北:雄獅美術,2004,頁14-15。劉耿一、曾雅雲,〈劉啟祥七〇自述〉,《藝術家》,第60期(1980-05),頁41。
10.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1921,頁154。《臺灣總督府職員錄》,1922,頁361。
11. 〈大正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進退(判)第二卷秘書〉,《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3453059。
12. 〈臺展入選者の隱れたる噺〉,《臺灣日日新報》,1927-10-23(夕刊2版)。
13. 《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臺北:臺灣日本畫協會,1928,頁3。
14. 〈臺展入選者の隱れたる噺〉,《臺灣日日新報》,1927-10-23(夕刊2版)。
15.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802(點閱日期:2023-04-01)。
16. 1920至1945年地方街庄一般設三役:街庄長、助役、會計役,作為日本殖民統治下運行街庄行政的基本編制。助役類似現今的鄉公所秘書,1935年以前為不支薪的名譽職。蔡慧玉,〈日治臺灣街庄行政的編制與運作:街庄行政相關名詞之探討〉,《臺灣史研究》,第3卷第2期(1996-12),頁97-103。〈新營郡下看天田改良促進懇談〉,《臺灣日日新報》,1933-02-07(夕刊4版)。〈敎化の各班に亙り 眞劍な意見交換 中川總督も臨場して 大盛況の部落代表懇談會〉,《臺灣日日新報》,1936-04-29(2版)。〈畜產會特別議員〉,《臺灣日日新報》,1938-06-20(5版)。
17. 〈對公校兒童 業佃講話〉,《臺灣日日新報》,1932-05-16(4版)。
參考資料
1.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1911、1916、1917、1918、1919、1920、1921、1922、1924。
2. 〈田舍の夏 嘉義 陳庚金〉,《臺灣日日新報》,1918-01-01(51版)。
3. 〈田舍の羊 嘉義查畝營庄陳庚金〉,《臺灣日日新報》,1919-01-01(19版)。
4. 〈大正十一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永久保存進退(判)第二卷秘書〉,《臺灣總督府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3453059。
5. 〈ウヱルカム〉,《臺灣日日新報》,1922-12-21(4版)。
6. 〈臺展入選者の隱れたる噺〉,《臺灣日日新報》,1927-10-23(夕刊2版)。
7. 〈本日開院式 臺灣美術展讀畫記 本島人藝術家尚要努力〉,《臺灣日日新報》,1927-10-27(4版)。
8. 《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臺北:臺灣日本畫協會,1928。
9. 〈對公校兒童 業佃講話〉,《臺灣日日新報》,1932-05-16(4版)。
10. 〈新營郡下看天田改良促進懇談〉,《臺灣日日新報》,1933-02-07(夕刊4版)。
11. 〈敎化の各班に亙り 眞劍な意見交換 中川總督も臨場して 大盛況の部落代表懇談會〉,《臺灣日日新報》,1936-04-29(2版)。
12. 〈畜產會特別議員〉,《臺灣日日新報》,1938-06-20(5版)。
13. 劉耿一、曾雅雲,〈劉啟祥七〇自述〉,《藝術家》,第60期(1980-05),頁39-65。
14. 蔡慧玉,〈日治臺灣街庄行政的編制與運作:街庄行政相關名詞之探討〉,《臺灣史研究》,第3卷第2期(1996-12),頁93-140。
15. 林育淳,《抒情‧韻律‧劉啟祥》,臺北:雄獅美術,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