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子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謝寶治 入選 臺展第4-6回
在一個炙熱的週末午前,離雙溪車站不遠的街上,筆者生澀的開口探詢:「您好,拍謝打擾,請問您知不知道這邊以前有一間齒科?以前這條街上有一間齒科,姓曾,曾齒科的太太叫謝寶治,謝寶治曾經在日本時期畫畫有得獎」。
謝寶治,曾入選臺展第四至六回的女性畫家。目前對其生平有限,只知是臺北人,為第三高等女學校第五屆畢業生,(註1)三女高時期對繪畫便有興趣,也擅長花鳥畫。(註2)1928年畢業,旋任職臺北州新莊第一公學校、新莊公學校(今新莊國小)(註3)的代用老師(註4)直至1933年。謝寶治入選的三件臺展作品,皆創作於三女高畢業後,擔任教職時期。
1930年第一次入選臺展,謝寶治接受採訪說三女高畢業後,忙於教職工作,〈淡味〉是8月有構想,9月開始動筆,沒想到入選臺展,自認為是一件不成熟的作品。(註5)
〈淡味〉以一顆葫蘆型的蒲瓜為中心,層層渲染出蒲瓜表皮的瓜紋,蜿蜒的藤蔓、葉與花朵延伸至左前下角與右後方。蒲瓜前放置兩根香蕉,另有五顆石榴,將其擺置於瓜前、瓜後及左側,雖似不經意地擺放,但平衡畫作重心。
「這個臉型有像!他們夫妻為人很好,客客氣氣,謝寶治曾經跟我說,她讀第三高女的時候,連蛋要怎麼打都不會,她很會畫畫有聽過得過獎,畫的都是一些花花草草,她在的話也好幾百歲了。他們後來搬離這邊,很久了,已經五六十年前了。」原在屋內婦人聽見外面動靜出來打聽,這樣述說著。
兩年後,《臺日畫報》刊載一張照片,佇立於「題未定」畫前左側的謝寶治,穿著類水手服的服裝,(註6)兩手各戴一枚戒指,桌上擺放膠彩畫具。這幅「題未定」的畫作,一個月後於臺展展出時,命名為「涼味」。
〈涼味〉將場景移至戶外的井字型藤架上,將描繪對象集中在畫面左斜方,呈現對角式構圖。畫中五個瓜果大小各異,花朵、葉子參雜其間,錯縱的瓜藤,瓜瓞綿綿而繁盛。
與1930年〈淡味〉相比,〈淡味〉在葉面、藤蔓、香蕉都能見到利用深淺營造出立體感,但兩年後的〈涼味〉更多強調輪廓,尤體現在葉片上,清楚可見不同的表現手法,兩種方式都細膩呈現,皆能見到由鄉原古統指導第三高等女校以寫生、觀察自然的基礎。(註7)
無獨有偶,1942年第五回府展郭雪湖也以「涼味」為題,表現題材為絲瓜,構圖由竹藤架橫貫畫面,中心為一條絲瓜與葉。兩位畫家對於「涼味」的不同詮釋,也或許印證同受過鄉原古統指導,但對於自然的觀察,有不同的呈現和著重。
在1973年由臺北三高女同學聯誼會編集的《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同學錄》,謝寶治擔任聯誼會的雙溪支部長。(註8)筆者曾循此筆資料,前往雙溪詢問當地居民,希望能順藤摸瓜,但沒摸到「瓜」,只知當地年長居民有些聽過謝寶治與其先生,因為年代太久遠,且謝寶治家人搬離雙溪已經超過五十年,已經是上一代的事情。(註9)
後來持續翻閱臺北三高女編輯的《回憶錄:第三高等女學校八十五週年校慶紀念》(1982)、《回顧九十年: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校九十年紀念誌》(1988)等,再也沒見到謝寶治的名字,期待未來還能有更多資料被發掘。
#名單之後260
註釋
1. 〈臺北第三高女卒業生——本科卒業生〉,《臺灣日日新報》,1928-03-21(8版)。
2. 《臺日グラフ》,第3卷第10號,1932-10-15(14、15版)。出自陳怡宏編,《現存臺日畫報復刻【第五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7,頁14-15。
3. 臺灣總督府職員系統錄,〈謝氏寶治〉,網址:https://who.ith.sinica.edu.tw/search2result.html?h=jkirkIeBjyXFkihgmdtBz5GeUeSQa1VBhtwk4iV0rNw8fs%2FtzO18brxkLZP27aRR(點閱日期:2023-06-29)。依據職員錄1929、1930、1932、1933年,新莊第一公學校、新莊公學校的地址皆為「新莊郡新莊街(一六)」。又,臺灣總督府職員系統錄搜尋新莊第一公學校的時間介於1921-1931年,新莊公學校的時間介於1932-1940年,對照1931與1932年教師名單大致相同,因此,新莊第一公學校與為新莊公學校為同一間學校。
4. 職員錄原載職稱為「教育心得」,即代用老師。參見王麗蕉,〈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在人文研究之應用:以日治臺灣初等學校教師及其跨境為中心〉,《臺灣史研究》,第27卷第3期(2020-09),頁174。
5. 〈本島人女性 新莊公學校の教師 謝氏寶治さん〉,《臺灣日日新報》,1930-10-22(夕刊2版)。
6. 有研究者認為謝寶治穿著制服與作品合影,但謝寶治當時已入教職,且第三高女制服下方無鋸齒線條,應當非制服。高芷軒,《近代臺灣新女性——日治時期「閨秀畫家」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20,頁66。
7. 高芷軒,《近代臺灣新女性——日治時期「閨秀畫家」之研究》,頁28-31。
8. 臺北三高女同學聯誼會同學錄編集委員會編印,《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同學錄》,1973,頁8。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網址: 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CollectionContent.aspx?a=132&rno=2020.006.1235(點閱日期:2023-06-29)。
9. 本文以楷體標示的段落為筆者循此筆資料,前往雙溪詢問當地居民的對話內容。(編按:網站另以斜體字引文方式區隔訪談與正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