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錡豫(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本多早苗 入選 府展第2回
短短一個標題,卻出現了五個地方,之所以決定如此異質的題目,是為了表現這次所介紹的臺府展藝術家,豐富的跨境移動經驗。
從最冷零下四十度的哈爾濱,到夏天高達三十八度高溫的泰國,一百年前沒有高速鐵路、大型客機,這位本多早苗(1891-?)基於什麼樣原因與目的從事旅行?而臺灣,又在旅途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註1)
日治時期臺灣的哈爾濱風景畫
留給我們有關本多早苗早期師承學習的史料並不多,翻閱報紙,有「日本洋畫界重鎮中川八郎的高徒」、「長期接受哈爾濱俄國畫家Гущин(古辛,Gushchin)與Бакумов(巴庫莫夫,Bakumov)指導」、「曾在俄都莫斯科師事Александр(亞歷山德維夫,Alexandrov)」等說法。(註2)
中川八郎(1877-1922)是明治時代就已活躍的西洋畫家,他早年前往美國遊歷,與印第安那州的風景畫家斯蒂爾(Theodore Clement Steele, 1847-1926)交友,也曾為雜誌撰寫關於中國山東的遊記。至於古辛、巴庫莫夫、亞歷山德維夫等人名,從時間、地點來考慮,筆者傾向這些是1910-20年代在中國東北城市哈爾濱活動的俄羅斯藝術家,而非莫斯科。
哈爾濱地處清帝國與沙皇俄國的交界,清末開始有俄羅斯人移居,再加上共產革命的影響,大量俄羅斯人避難於此,使得此地成為不同文化交融的城市,中式建築、歐洲銀行建築與東正教教堂林立。從美術史的角度來考慮,有別於上海、廣州等城市受西方傳教士、博物學者的影響,哈爾濱則是透過來此定居的俄羅斯藝術家開設畫室、舉辦畫展,引進西洋美術,可見所謂多線同時發展、交融的「中國近現代藝術」面貌。(註3)
直到1930年代滿洲國成立以前,哈爾濱的日本人數量並不多。日本外務省統計,日本人在此從事藝術活動的不到十人,本多早苗可能是其中一位,不過根據哈埠日本人的報紙《哈爾賓通信》,可以看到前述如亞歷山德維夫、古辛等畫家從事藝術活動、舉辦畫展的報導,仍可見日僑社群對當地俄羅斯藝術圈的留意。(註4)
大約在1920年代,本多早苗繞道中國與朝鮮半島,於1926年來到臺灣舉辦畫展,報紙對此有多篇報導。展覽中本多早苗除了帶來描繪蘇州、平壤的風景畫,還有一幅〈スンガリーの冬〉,スンガリー即松花江,是日語對滿洲話、俄語的音譯,意思是天河。松花江流經哈爾濱,以該條河為主題的風景畫,時常出現在哈爾濱俄人的畫作中,加深本多早苗與哈爾濱俄羅斯美術之間的關係。雖然如今只留下文字訊息,但〈スンガリーの冬〉可能是最早在臺灣被展出的哈爾濱風景畫,比1927年楊三郎前往哈爾濱旅行後所畫的〈復活祭の頃〉(第一回臺展入選)與〈哈爾濱〉(1929)還早。(註5)
入選府展與獨立展的泰國圖像
本多早苗與臺灣的關係,不只是1926年來臺展出哈爾濱的風景畫,時間先快轉到1939年,這年是第二回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其中一幅入選作品〈シヤムの娘達〉(暹羅姑娘),是臺府展中少見的泰國題材,描繪身穿泰國傳統服飾的少女與孩童,帶有濃厚的異國情調,作者正是再度來臺的本多早苗。
暹羅是泰國的古名。本多早苗創作〈シヤムの娘達〉的理由,是因為他在1938年與妻子八重子前往東南亞遊歷,接連造訪越南、新加坡、泰國曼谷、印尼爪哇等地舉辦畫展。根據新加坡日語報紙《南洋日日新聞》報導,本多早苗隸屬1919年成立的「橫濱美術協會」,他在新加坡除了展出遊歷越南的風景畫以外,還描繪了當地東陵(Tanglin)日本人高爾夫球場俱樂部的風光。(註6)
東陵俱樂部靠近現在的新加坡植物園,是當時新加坡日僑從事藝術活動的中心,本多曾數次在此舉辦個展,以及和另一位在東南亞活動的臺府展畫家——明石哲三(1906-1973)多次舉辦聯展。有關明石哲三的故事,我們之後再做介紹。
總之,本多早苗在遊歷東南亞的同時,舉辦個展、作畫寫生,並為人繪製肖像。從有限的資料來看,他的確是一位頻繁遊走異文化地域的創作者。他描繪哈爾濱、東南亞的景物,並前往臺灣、日本等日本人較多的地區展出作品,吸引對異國情調有興趣的觀眾。
除了以〈シヤムの娘達〉入選臺灣的府展,本多早苗還以〈盤谷驛の賣店〉一作,出品1943年3月在東京府美術館舉辦的獨立美術協會第十一回展。「盤谷」是如今泰國首都曼谷的別名(泰國有一家盤谷銀行(Bangkok Bank)便出自這個名稱),「盤谷驛」可能是指曼谷車站(Bangkok railway station,又名華喃峰車站),建造於1916年,1918年完成與新加坡車站的鐵路網絡,呼應本多早苗往返兩地舉辦展覽的軌跡。(註7)
另外,在新加坡當地的報導中,我們還能看到本多早苗描繪諸如〈バトパハ風景〉(峇株巴轄Daerah,位於馬來西亞境內)、〈馬來人の教會堂〉等作品,甚至有〈セイロン島の娘〉(錫蘭Ceylon,也就是斯里蘭卡)這種,足跡遠至南亞的畫作出現,只可惜大多都沒有留下圖版。(註8)
蒙古草原上的畫家
對臺灣而言,本多早苗應該是一位十分特異的藝術家,自1920年代到1930年代末,他多次來臺展出作品,展示充滿異國情調的風景或人物畫。背後原因,可能與臺灣作為東亞海路交通樞紐的位置特性有關。
1939年,本多早苗來臺入選第二回府展,接受媒體訪問時,他提到之後會前往蒙古的「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替政府主席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1902-1966)繪製肖像。(註9)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是中日戰爭期間,日本於內蒙、河北佔領地成立的政權,首都位於張家口。蒙疆政府主席德王原為蒙古的世襲郡王,以成吉思汗的直系後裔自居,意圖推動蒙古獨立,於是和日本合作,實則是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傀儡政權。 本多早苗是怎麼跟蒙疆政府牽上線呢?實際上,早在滿洲國成立後沒多久,他便替滿洲國的外交大臣張燕卿(1898-1951),以及宮內府大臣愛新覺羅熙洽(1884-1950)的家族繪製肖像,原因可能與他在哈爾濱活動過有關。(註10)而蒙疆政府無論是背後的日本高層,抑或是出身東北的副總司令李守信(1892-1970),都與滿洲有關,很可能藉著這層滿洲關係,與日本中央畫壇疏遠的本多早苗能夠接觸到蒙疆政府的肖像畫委託。
只可惜,當本多早苗前往張家口後,恰好因為德王返鄉的緣故,錯失為其畫像的機會,改為描繪副總司令李守信的肖像。(註11)不過在蒙疆政府寫生旅行的數日,仍使他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有所觀察。1940年2月,他從蒙古離開回到臺灣,於《臺灣日日新報》發表文章〈對日本絕對信賴的蒙古民族〉,標題呼應了當時大東亞戰爭期間,日本經略亞洲的時代背景。
蒙疆政府的成立與滿洲國一樣,都是日本試圖在亞洲建立多民族政權的合作,可以說是兼具實際利益與理想主義的政策。而對日本的藝術家來說,充滿大漠、草原風情的蒙古,充斥著異國情調,一時之間許多畫家在不同的脈絡下前往蒙古、滿洲活動。本多早苗筆下的「蒙古人的蒙古」,是「實現成吉思汗昔日巨大理想」的國家,在文化、建設、交通、能源上都有進展,充滿新興的活力。除此之外,居民對所謂「共產主義的蛇蠍」充滿敵視,也會徹底排擠「援蔣派」的人,這些言論充分反映日本當時的對外政策與時代背景。(註12)
結語
戰後,本多早苗的下落已不知去向,仍有待調查。本文嘗試以日本、臺灣、滿洲、新加坡等地的文獻檔案,試圖拼湊本多早苗戰前豐富的跨境足跡。
站在日本美術史的角度,這位長年流離海外的藝術家可謂默默無名,但他卻能在滿洲、蒙古與當地政要建立聯繫,或是進入新加坡日僑社群的中心,可以說顛覆過往對於中央、邊陲的既定印象。
對臺灣而言,雖說本多早苗只留下了幾篇報導與一幅留在書頁上的作品圖片,但站在東亞的角度觀照其足跡,可以發現這位最北抵達哈爾濱,最南前往印尼爪哇島的畫家,選擇將臺灣視為往返東亞各地的中繼站,也為當時的臺灣藝文圈帶來以海外為題材的少見作品,或是來自外國的資訊。回望日治時期,像是本多早苗這樣如同奔波的候鳥一樣往返於東亞各地的藝術家絕不在少數,但他們大都消失於歷史之中,藉由發掘他們在文獻中殘留的吉光片羽,我們才得以重新認識一百年前,臺灣如何置身在世界的洪流之中。
#名單之後262
註釋
1. 在日治時期的報紙中,「本多」早苗時常被寫作「本田」早苗,因日語中本多與本田皆為ほんだ(Honda)。
2. 〈洋畫個人展〉,《臺灣日日新報》,1926-04-22(夕刊2版);〈東洋畫に紅一點 新入選の榮冠を得た人々〉,《臺灣日日新報》,1939-10-25(7版);〈本多畫伯個展〉,《新嘉坡日報》,1938-12-16(3版)。
3. 有關俄羅斯藝術家在哈爾濱的活動,詳見于冠超,《域外文化影響下的哈爾濱城市美術研究(1898-1945)》,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學博士論文,2017。
4. 〈繪畫展覽會〉,《哈爾賓通信》,1923-03-03(3版);〈廣告〉,《哈爾賓通信》,1923-03-17(3版);外務省通商局編,《滿洲事情第2回第七輯》,東京:同編者,1924,頁5-9。
5. 豐島舜吉,〈暗い色で 快味を見せた 本田氏洋畫展〉,《臺灣日日新報》,1926-04-25(夕刊2版)。
6. 有關本多早苗在東南亞的相關報導,見〈本多畫伯來星〉,《南洋日日新聞》,1938-11-05(2版);〈洋畫の新進が 近く個展開催〉,《新嘉坡日報》,1938-11-05(2版);〈本多畫伯の個展 十六日より俱て〉,《南洋日日新聞》,1938-12-14(3版);〈本多畫伯個展 本日より開始〉,《南洋日日新聞》,1938-12-16(3版);〈本多畫伯個展〉,《新嘉坡日報》,1938-12-16(3版);〈本多畫伯好評裡に終了〉,《南洋日日新聞》,1938-12-19(3版);〈來る二十四、五日頃 本多畫伯渡爪〉,《南洋日日新聞》,1939-01-12(3版);〈本多、明石兩畫伯を迎へ 繪畫展覽會盛况 栗坂夫人も紅四點〉,《南洋日日新聞》,1939-04-10(3版)。
7. 美術研究所,《日本美術年鑑:昭和十七年版》,東京:同編者,1943,頁13-14。
8. 〈壁面に隙間なき出品佛青主催繪畫寫眞展 けふ二時から開場〉,《南洋日日新聞》,1939-04-15(3版)。
9. 〈東洋畫に紅一點 新入選の榮冠を得た人々〉。
10. 〈本多畫伯個展〉。
11. 本多早苗,〈日本を絕對的に信賴する蒙古民族〉,《臺灣日日新報》,1940-02-25(夕刊2版)。
12. 本多早苗,〈日本を絕對的に信賴する蒙古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