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 category:文章

#畫家登山記

撰文|阮芳郁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專員)

在一系列的畫家登山記中,大家還記得幾位日本畫家呢?你是否也想過,日本畫家們從基隆港登陸後,多先在台北停留數天,才南下展開各地行程。是以,交通工具與各地車站,也成為畫家們前往各地寫生時的必經之處。

1938年的第一回府展,畫家翁崑德以〈月台〉一作入選,畫中描繪的是畫家故鄉的嘉義車站,也是日治時期前往阿里山的起始站。畫作呈現的是進入戰爭期的臺灣社會,當時的日本男性多受徵召,符合資格的台灣男性則加入志願兵,從家鄉前往異地從軍,而女性多投入地方的銃後勞動,是以各地的車站前時常擠滿送行人潮,〈月台〉中的嘉義車站也不例外。

翁崑德,〈月台〉,1938,臺南市美術館典藏。

有趣的是,畫作中除可見現代化的電燈,亦可見到一塊看板,上頭畫有一位拄杖的登山客與一座山,寫著「KAGI 新高登山口」,而 KAGI 正是嘉義的日語發音,足見嘉義車站是前往阿里山的起始點。

由上述可知,嘉義車站作為戰爭期間士兵赴戰的交通工具、畫家等旅客入山的起點之外,山上的木材砍伐後亦會運送到車站,由此處運往各地。可見嘉義車站之於阿里山,同時具備旅客轉運、產業發展與戰爭協力的重要機能。
​雖未在畫作中見到阿里山,畫面中卻充滿與阿里山息息相關的人事物,也讓我們看見戰爭之下通往阿里山的嘉義車站景況。此外,翁崑德在戰後1970年代末,也曾繪製〈塔山〉(1977)、〈塔風春景〉(1977)與〈阿里山風光〉(1979)等作,都是以嶙峋的岩石為畫面主體,整體畫面多為青綠色調,呈現出與日治時期來台畫家們眼中不一樣的阿里山。

翁崑德,〈塔山〉,1977,臺南市美術館典藏。
翁崑德,〈塔風春景〉,1977,小編拍攝。

在畫面中,你還看到哪些阿里山元素呢?蔡家丘老師曾特別提到〈月台〉裡的送行人群,唯獨一名女性身處柵欄外、沒有揮舞旗幟,你是否也發現她了呢?這名女性沒有揮舞旗幟的原因,也許待日後更多的追尋,也說不定與遍佈在畫面中的阿里山元素,有所關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