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內容
2. 宮田彌太郎,〈第九回臺展相互評 東洋画家の観た西洋画の印象〉,《臺灣日日新報》,1935-10-30(版6)。
2. 立石鐵臣,〈第九回臺展相互評 西洋画家の観た東洋画の批判〉,《臺灣日日新報》,1935-10-30(版6)。
3. 〈臺博の錦上に更に 花を添へる——臺展 きのふ入選者發表さる〉,《臺灣日日新報》,1935-10-22(版11)。
京洛堀川風景
京洛堀川風景
此為久保田明之入選昭和10年(1935)第9回臺展西洋畫部的畫作。「京洛堀川」中的「堀川」是京都市南北向的一條人工水道,「京洛」則是京都的別稱。根據《臺灣日日新報》的臺展入選者報導,此畫是從京都寄回來參加臺展的,可見是實景寫生作品。畫中堀川左右兩側,林立著高低錯落的房舍,以木架搭建在兩岸波堤上方。畫家以單鉤用筆勾勒欄杆、鐵絲、窗架,率性的線條及交錯堆疊的塊面,讓房舍顯得十分擁擠、凌亂。前景的地面上,用帶刺的鐵絲及木柱圍成了欄杆,而堀川似乎從下方流過。此畫當時陳列在西洋畫部第5展覽室,宮田彌太郎觀後評曰:「這是在院展之類的美展上常見的圖,應該要有更往前邁進一歩的描寫才是」。院展是日本美術院展覽會的簡稱,是岡倉天心與横山大観等人於1898年創設、至今仍是具代表性的日本畫團體。宮田稱此畫為「圖」,與立石鐵臣常以「圖案」(圖案畫)對比「美術」(藝術),所持觀點相同,意指此畫欠缺藝術性,這或許與畫面凌亂不勘的描寫有關,即,將眼前景物予以繪畫化才是王道的概念。
作品資訊
識別號
CA09_100_P039_331_w_t9作品名稱(原文)
京洛堀川風景作品名稱(中文)
京洛堀川風景創作者
久保田明之時間資訊
1935地點類型
創作地點地點名稱
日本地址
京都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
臺展屆數
第9回年代
昭和10年(1935)畫部
西洋畫部資格獎項
一般出品(送件)、入選會場
臺北教育會館展示間
第五室參展紀錄
1. 昭和10年(1935)第9回臺展西洋畫部作品其他資訊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出版者
財團法人學租財團撰寫者
劉錡豫、李淑珠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資料來源
1. 財團法人學租財團, 《第九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臺北: 財團法人學租財團, 1935。2. 宮田彌太郎,〈第九回臺展相互評 東洋画家の観た西洋画の印象〉,《臺灣日日新報》,1935-10-30(版6)。
2. 立石鐵臣,〈第九回臺展相互評 西洋画家の観た東洋画の批判〉,《臺灣日日新報》,1935-10-30(版6)。
3. 〈臺博の錦上に更に 花を添へる——臺展 きのふ入選者發表さる〉,《臺灣日日新報》,1935-10-22(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