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內容
山地姑娘
山地姑娘
右圖為審查員鹽月桃甫出品昭和2年(1927)第1回臺展西洋畫部的油畫。此作畫面乾淨,且物像的造型經過簡化。畫面描寫一名臺灣原住民少女坐在一個臼(細腰造形狀似泰雅族的木臼)上,雙腳微微踮起,面露微笑,左手垂掛著口簧琴,這種琴又稱lubuw,是泰雅族的樂器。少女的背後,霧嵐翻騰,壓低的地平線與低矮的草木,予人置身山頂的臨場感。此畫的評價不俗,大澤貞吉(鷗亭生)注意到畫面的簡化表現,評曰:「在宛如高山的大氣之中,女孩坐石臼上表情純真。此畫令人將畫面的單純化與成長在深山中的純潔女性的象徵聯想在一起,或許這正是畫家的意圖」。而西岡塘翠亦指出此畫比鹽月的另外兩幅同年臺展的出品作《萌芽》和《夏》,表現更佳,認為此畫是:「令人聯想到深山處女純潔象徵的畫作」。泰雅族少女吹奏口簧琴是鹽月在臺時期時常描繪的母題,如《馬西多巴翁社的女孩們》(1930年第4回臺展)、《虹霓》(1936年,第10回臺展),都一再重覆著這個母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