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內容
春宵
春宵
此為徐清蓮出品昭和5年(1930)第4回臺展東洋畫部的畫作。從畫題推測,應是描繪春天月夜的景色。畫面採平遠構圖,前景為山丘環繞的溪流,下方有兩艘龍舟正在行駛,而左側的瀑布下與畫面左下角亦各有一艘。四周的坡岸上開滿櫻花,下方的道路右側有一座鳥居,一路通往畫面右邊的樓宇。而中景處亦設有一座鳥居,四周高聳的杉樹環繞。鳥居的後方可以看到五重塔與神社一般的建築。遠景的山巒後方,滿月自山頭後方升起。像這樣的構圖與圖像,顯然是受到日本傳統的「曼荼羅」佛畫的影響,而並非實景。曼荼羅以鳥瞰的視角,描繪神社或佛寺的格局,或是佛陀神明的形象。徐清蓮雖借用了曼荼羅的構圖,但並非有意表現宗教信仰,而是用以描繪理想的春天月夜之景致。對於畫家的嶄新嘗試,《臺灣日日新報》署名一評論家的文章指出:「畫的精神未能執掌全體, 整個氣勢,感覺稍縱即逝」,顯示畫家此時未能熟捻地表現此種畫法,以致缺乏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