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傍晚的迎春門
傍晚的迎春門
此為廖繼春以無鑑查(免審查)出品昭和3年(1928)第2回臺展西洋畫部的畫作。臺展自第2回起規定,前一年特選者翌年可以無鑑查資格出品,而廖繼春去年是以《靜物》一作榮獲特選。迎春門為清代臺灣府城城門之一(位於今臺南市東區內),最早興建於清雍正3年(1725),原為木造,後改建為石造建有城樓的樣式。日治時期城門荒廢,年久失修,後被劃為圓環綠地得以存續。高聳的城門位於畫面中間,城內四周可見低矮的民宅跟曬著衣服的竹竿架。路上的牛車似乎正載著貨物從城門緩緩走進,後方亦可見到熙來攘往的行人。畫面右側的高大榕樹擋住了部分的城樓,畫家運用拖長且圓潤的用筆,表現樹葉繁茂的景象。同年《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記者評及廖繼春時,提到:「放膽為之。濟之以計倆之熟。運思之專。則帝展不難入矣」,而廖繼春的確也於這一年入選帝展。迎春樓位於廖繼春任職的長老教中學(今私立長榮高中)步行不到十分鐘的路程,可以想見此畫應是畫家在授課之餘,於傍晚前往迎春門時取景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