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壺
壺
上圖為倉岡彥助入選昭和2年(1927)第1回臺展西洋畫部的作品。只見大小造型不一的陶壺塞滿畫面,一塊深色布料襯底並緊貼陶壺直豎成背景,讓空間顯得狹小侷促。同年《臺灣日日新報》的專欄「畫室巡禮」採訪了倉岡,採訪報導中雖未提到此畫,但附在該報導上的畫家與作品的合影中,可以看到照片左上角另有一幅靜物畫,亦描繪許多陶壺,顯示畫家對此題材的興趣。此畫中的各式壺具,例如位於畫面右側的陶壺,壺腹兩側附半圓形雙耳,酷似阿美族的陶器水壺「atomo」。當時日籍菁英階級喜好收藏臺灣原住民工藝,如倉岡的友人尾崎秀真亦愛此道。這些陶壺顏色、造型皆有不同,構圖上呈現穩定的三角形布局。左下角有兩顆蘋果,顯得格外突出。西岡塘翠評曰:「倉岡彥助的《壺》,出自醫生,而且還是臺北醫院院長的業餘嗜好。畫得相當不錯,但背景太暗,導致整個畫面感覺陰暗」,並認為「就素人而言,已是上乘之作」。所謂的素人,是指在正職之餘另以繪畫為消遣的業餘畫家。鷗亭生(大澤貞吉)亦指出:「業餘者之作,彷彿串通好似的都出品靜物」。靜物的確是業餘在家唾手可得、自娛娛人的好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