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徑

此為1936年(昭和11年)第十回臺展西洋畫部的陳澄波無鑑查(免審查)參展作。從構圖、遠景尖塔狀建築等畫面特徵判斷,畫中地點取景自淡水,而尖塔建築為昭和初年重建的淡水禮拜堂。這座由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士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所設立的禮拜堂,歷經數次重建,是藝術家前來淡水遊歷時,時常取材的主題,如片瀨弘〈風景〉(1928,第二回臺展)便描繪過偕醫館與重建前的禮拜堂。考慮到地理位置,陳澄波很可能是站在通往禮拜堂的馬偕街高處,向禮拜堂與淡水河方向取景、作畫,題名「曲徑」指的便是蜿蜒向下的馬偕街。畫家不只一次表現出自高處描繪淡水城鎮屋頂的熱情,其留存的大量速寫、油畫中,都有類似的描寫。在〈曲徑〉中,他透過由彎曲筆觸構成的道路線條,以及如波浪般綿延、跌宕起伏的城鎮屋頂,提升畫面的動感。而靠左邊角式的構圖,使畫面不至於被密集的屋頂填滿。陳澄波適當地在畫面右側淡水河上添加點景船隻,表現悠閒而遼闊的趣味。妥善經營畫面主次的結果,1936年10月《臺灣新民報》的臺展評論中,記者林錦鴻稱讚:「……相較之下〈曲徑〉這幅比較調和,賞心悅目」,認為此作構圖與筆觸表現,較陳澄波同年出品的〈岡〉和諧。

識別號
CA10_071_P007_277_w_t10b

作品名稱(原文)
曲徑

作品名稱(中文)
曲徑

創作者
陳澄波

材質
待考

尺寸
待考

落款

時間類型
發表時間

時間資訊
1936

地點類型
創作地點

地點名稱
臺灣

地址
新北市淡水區淡水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