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竹秋曉

此為常久常春入選昭和4年(1929)第3回臺展東洋畫部的畫作。畫面以簡化的手法描繪竹林與竹節的造型,構圖採取近景描繪,畫面右下角的地面上生長著許多的竹筍,且落葉遍地。在畫面右上角的枝條上,有兩隻麻雀棲息其間,似乎正在尋覓食物。「瑞竹」的命名,源自大正12年(1923),來臺行啟的東宮皇太子裕仁(後來的昭和天皇)前往屏東的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參訪時的故事。其中的一種說法是官方從南投竹山挑選竹材,運至屏東搭建簡易休息所,但這些已經砍伐40天的竹材發出了新芽,裕仁到訪看見後伸手觸碰,從此成為當地著名的景點與傳說。難以得知畫家是否是前往屏東當地寫生,但可以想見常春是以瑞竹傳說為畫題典故,增添畫作的故事性。針對此畫,刊於《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的畫評有如此批判:「筍上之草。位置欠適」,並未提及瑞竹傳說,僅指出筍葉的安置不太妥當。

識別號
CA03_024_P012_167_e_t3

作品名稱(原文)
瑞竹秋曉

作品名稱(中文)
瑞竹秋曉

創作者
常久常春

時間類型
創作時間

時間資訊
1929

地點類型
創作地點

地點名稱
臺灣

地址
臺灣

展覽名稱
臺展

屆數
第3回

年代
昭和4年(1929)

畫部
東洋畫部

資格獎項
一般出品(送件)、入選

會場
樺山小學校

展示間
待考

參展紀錄
1. 昭和4年(1929)第3回臺展東洋畫部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財團法人學租財團

撰寫者
劉錡豫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資料來源
1. 臺灣教育會,《第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臺北:財團法人學租財團,1930。
2. 〈第三回臺展之我觀(上)〉,《臺灣日日新報》,1929-11-16(版4)。
3. 〈カメラから見た臺灣〉(出版地不詳,1944),頁32。

代表圖像權利註記
6.限於本平台公開瀏覽

作品介紹描述資料權利註記
2.CC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