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曾利面等

此為有川武夫入選1943年(昭和18年)第六回府展西洋畫部的畫作。「納曾利」(なそり)為日本古典舞樂的一種形式,戴著不同的面具扮演神佛、龍等角色。這種曲目也會出現在神社的奉納餘興中,在有川所在的新竹,就有由新竹神社成立的鄉土神樂組織,進行這種演舞奉納的講習。皇民化時期,總督府推動「一街庄一神社」,這種日本傳統曲目的推廣,亦有助於培養人民的敬神思想。畫中納曾利面具被高懸在牆上,最左邊是菩薩,再來是惡鬼形象的「拔頭面」、齜牙裂嘴的「納曾利面」,最後是鳥喙凸眼的「崑崙八仙」,神情各異。左下角的桌上放有一圓瓶,與上頭的日本傳統面具在構圖及題材上形成對比。右下角署有「昭和十八年秋」以及畫家落款「有川武夫作」,並畫有一枚押印。王白淵評曰:「有川武夫的〈納曾利面等〉,配著許多的面具,我很難理解這樣特殊的趣味。但是畫面中似有某種異樣的美,對此有癖好者可能會覺得有趣吧!」由於這種日本舞樂並非王白淵的生活經驗,自然「很難理解」。

識別號
CA16_079_P020_447_w_f6

作品名稱(原文)
納曾利面等

作品名稱(中文)
納曾利面等

創作者
有川武夫

材質
待考

尺寸
待考

落款
「昭和十八年秋 有川武夫作」及一枚押印

時間類型
創作時間

時間資訊
1943

地點類型
發表地點

地點名稱
臺灣

地址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