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霓

此為1936年(昭和11年)第十回臺展西洋畫部審查員鹽月善吉的參展作。根據學者研究,此作取材自宜蘭南澳的泰雅族原住民。比對現存的照片與繪葉書,可知此作是一幅用色繽紛的油畫大作。畫面描繪三名身穿紅白相間服飾,精心裝扮的泰雅族少女,站在黃澄色的花海前,彈奏著傳統樂器口簧琴,頭髮隨風飛揚。畫面背景,有許多蝴蝶在藍天與花海間飛舞,以及一道橫跨在畫面左上角的彩虹(虹霓)。在泰雅族,彩虹被視為通往死後世界的橋樑。而在日本,蝴蝶的圖像則具有死亡與輪迴的隱喻,成為1930年代日本超現實繪畫慣用的圖像之一,如藝術家三岸好太郎(1903-1934)的作品中,便透過貝殼與蝴蝶的圖像組合,傳達虛無與死亡的意境。不同於三岸作品的虛無氛圍,鹽月將蝴蝶圖像與泰雅族神話的彩虹橋,進行跨文化的結合,營造出世、唯美而夢幻的畫面意境,繽紛鮮豔的色彩,既是畫家對南國意象與地方色彩的詮釋,也反映他對西洋美術野獸派的吸收過程。

識別號
CA10_089_P025_635_w_t10a

作品名稱(原文)
虹霓

作品名稱(中文)
虹霓

創作者
鹽月善吉

材質
待考

尺寸
待考

落款

時間類型
發表時間

時間資訊
1936

地點類型
創作地點

地點名稱
臺灣

地址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