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穰

此為1941年(昭和16年)第四回府展西洋畫部審查員鹽月善吉(鹽月桃甫)的參展作品。1941年,鹽月桃甫先是前往宜蘭南澳寫生,日後創作多幅以南澳利有亨社「莎勇之鐘」事蹟為主題的作品。之後根據《南方美術》報導,他於8月前往臺灣「南部地方」旅行,確切地點未知。從題名「豐穰」呈現的豐收、收穫之意,加上畫中遠景所見的農田景觀,推測此作可能是鹽月桃甫1941年在宜蘭或南臺灣取材的結果,然而具體的作畫地點與時間,還有待後續考證。 鹽月桃甫以其擅長厚重而奔放的筆觸,描繪某處郊外田野的景觀,觀眾的視線從畫面右下角房舍旁的道路出發,穿過數座小山坡,抵達遠處群山環抱的平原,可以看到如棋盤狀的阡陌農田,以及飛舞在田間的鷺鷥。更遠處是綿延的山巒。此種宛如武陵桃源景觀的理想田園,在戰爭時期隱含歌頌統治者功績的意義,且「豐穰」亦指涉總力戰(總體戰,total war)時代所需的後方農業生產力,可以說在看似平和、與戰爭無關的田園風景背後,仍呼應了時代的需求。

識別號
CA14_077_P024_635_w_f4

作品名稱(原文)
豐穰

作品名稱(中文)
豐穰

創作者
鹽月善吉

材質
待考

尺寸
待考

落款

時間類型
發表時間

時間資訊
1941

地點類型
創作地點

地點名稱
臺灣

地址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