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鰊
鰊
第三十四圖為張秋海入選1927年(昭和2年)第一回臺展西洋畫部的作品。「鰊」(ニシン)即為「鯡魚」(Herring),該魚種多出沒於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等溫帶區,也因此在臺灣較難見到。以日本來說,鰊多活動在北海道周邊海域,由於每年春季,鰊便會從庫頁島南下往北海道產卵,因此又被稱作春告魚。1927年,張秋海尚在日本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進修,畫中的鰊魚以厚塗法表現經過炭烤處理的肌理質感,被放到白色瓷盤上。並連同盛水的玻璃杯、似乎有裝湯的木碗,一同置於木製方形餐盤內,似是日本定食套餐的擺搭形式。考量到鰊魚在臺灣較難取得,推測畫家是在日本作畫,並寄回臺灣「臺北市下奎府町1之131 」處再送件參展。值得一提的是,魚隻的描寫在靜物畫的傳統中十分常見。然而,對赴日求學的臺灣青年而言,鰊魚作為食物卻頗為少見,不難想像,畫家會投以不同的眼光,將其作為參展靜物畫的創作主題甚至名列畫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