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

此為1933年(昭和8年)第七回臺展東洋畫部謝永火的入選作,畫作右下角有落款「松華」及一枚方印。松華可能是謝永火的「雅號」。 鳳梨(Ananas comosus)原產於南美洲,清領時期傳入臺灣,日治時期開始有工廠化的經營,對鳳梨進行加工。1900年代,岡村商店在高雄鳳山經營「鳳梨罐詰製造業」,「罐詰」即罐頭。鳳梨產業在官方與民間的共同合作下,產值逐年上升,一度成為臺灣外銷世界的重要產業。謝永火描繪鳳梨,可說是帶有迎合官方對「地方色」,即表現臺灣在地特色的作畫主題,隱約呼應鳳梨產業在臺灣蓬勃發展的情況。畫中鳳梨生長在緊密的劍形長葉叢頂部,畫家細密刻畫鳳梨的表面質感,以及莖葉的特徵,可見是基於實景寫生經驗下的創作。構圖方面,畫家將鳳梨叢安置於畫面邊角,讓人聯想到日本江戶時代沈南蘋、椿椿山等畫家描繪花鳥時,習慣將花卉植物置於一角的作法,如沈南蘋〈老圃秋容圖〉(1731,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等作品,不過觀察畫面右下角的深色區塊,可見畫家試圖表現鳳梨成排種植的深度,有意營造畫面的空間感。 根據1932年1月15日《臺灣日日新報》(6版)對畫家兄長謝永河的訪談,可知謝永火是在圖書館自學日本畫的知識及畫法。謝永火是否有機會藉著閱讀書籍,一定程度上吸收、消化日本美術的某些傳統,值得未來進一步深入研究。

識別號
CA07_077_P062_082_e_t7

作品名稱(原文)
鳳梨

作品名稱(中文)
鳳梨

創作者
謝永火

材質
待考

尺寸
待考

落款
「松華」及一枚方印

時間類型
發表時間

時間資訊
1933

地點類型
創作地點

地點名稱
臺灣

地址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