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內容
午後的風景
午後的風景
此為本橋彪入選1940年(昭和15年)第三回府展西洋畫部的作品〈午後的風景〉,以臺灣常見的廟宇作為畫作的題材。畫面中央能清楚的看到主建築物為燕尾形式的屋頂,上下屋頂重疊,上簷為歇山頂,下簷為硬山頂,這種形制稱為「升庵假四垂」,為建築大木作匠司陳應彬先生的風格。
廟的屋脊上有一些立體的剪黏裝飾物「螭吻」,有避免火災的意涵。廟門前有兩座雕像,廟前的柱子上有一些裝飾性的浮雕。廟右側是提供金紙焚燒的金爐,左側有樹木。地上樹木的陰影由左而右延伸,陽光從畫面左側照射到廟埕,而傳統廟宇建造模式為坐北朝南,可知為午後時分。畫作的右下角標示著T.MOTOHASHI字樣,正是畫家本橋彪的簽名,另有2600的數字,1940年恰逢日本皇紀2600年。
根據《臺灣日日新報》有關於第三回府展入選的資訊,在西洋畫入選者的介紹中,記載本橋彪「新入」「臺中」,除了新入選外還可得知本橋彪應於臺中居住。雖然本橋彪在臺展時也曾多次入選西洋畫部門,但是從1938年府展成立後,本屆是第一次入選,故仍標示新入選。
廟的屋脊上有一些立體的剪黏裝飾物「螭吻」,有避免火災的意涵。廟門前有兩座雕像,廟前的柱子上有一些裝飾性的浮雕。廟右側是提供金紙焚燒的金爐,左側有樹木。地上樹木的陰影由左而右延伸,陽光從畫面左側照射到廟埕,而傳統廟宇建造模式為坐北朝南,可知為午後時分。畫作的右下角標示著T.MOTOHASHI字樣,正是畫家本橋彪的簽名,另有2600的數字,1940年恰逢日本皇紀2600年。
根據《臺灣日日新報》有關於第三回府展入選的資訊,在西洋畫入選者的介紹中,記載本橋彪「新入」「臺中」,除了新入選外還可得知本橋彪應於臺中居住。雖然本橋彪在臺展時也曾多次入選西洋畫部門,但是從1938年府展成立後,本屆是第一次入選,故仍標示新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