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 關於
  • 最新消息
  • 主題專區
    • 主題故事
    • 線上展覽
  • 分類瀏覽
    • 畫家
    • 臺府展
  • 歷史文獻
  • 史料檢索
  • 聯絡我們
  • Toggle website search
  • 關於
  • 最新消息
  • 主題專區
    • 主題故事
    • 線上展覽
  • 分類瀏覽
    • 畫家
    • 臺府展
  • 歷史文獻
  • 史料檢索
  • 聯絡我們
  • Toggle website search

【名單之後】幻影之人──染浦三郎的三個人生片段

撰文│蕭亦翔(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染浦三郎 入選 府展第1回

東京美術學校,一所日本官方唯一的美術學校。眾多活躍於日治時期的臺籍藝術家,如黃土水、陳澄波等人都畢業自於此。而除了臺灣人之外,也有部分臺灣出身的在臺日人藝術家進入這所學校就讀,染浦三郎便是其中一位。1925年,臺中出身的染浦三郎考入東京美術學校金工科彫金部,然而染浦三郎在學期間僅僅一年便離開這裡。(註1)

目前尚未能得知染浦三郎離開東京美術學校的原因,不過他並未因此放棄朝著美術之路邁進。而後於臺日兩地的展覽會、美術團體中,可以發現染浦三郎積極地參與美術活動,並且足跡遍及了臺灣、東京以及中國廣東。

一、1935年的臺灣:與本籍地鹿兒島的染浦三郎

探詢染浦三郎的身世,或許可以從他的姓氏「染浦」談起。「染浦(ソメウラ)」在日本是一個相對少數的姓氏。而染浦三郎的故鄉,位於日本九州的鹿兒島,便是全日本「染浦」姓最多之處。在鹿兒島中,染浦姓多集中於現今的日置市,該市的美山地區從古至今皆聚集了眾多陶藝職人,在此製作出聞名日本內外的「薩摩燒」。

而在明治末期,有許多日置市(當時為日置郡)、染浦姓的日本人選擇渡海來到臺灣,其中一個落腳處便是臺中。曾於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中支局擔任雇員的染浦幸近,便是於美山地區知名的沈壽官窯擔任主任成形師──染浦泰京的次子。而出身於臺中的染浦三郎很有可能便是日置市染浦姓的後代。(註2)

是家世的關係,或僅僅是單純的偶然,染浦三郎也走上了藝術一途。在1925年短暫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後,染浦三郎的名字再次出現於報刊之中,已經是十年之後。1935年,松ヶ崎亞旗籌組的臺灣美術聯盟舉辦第一回展覽會,同年7月由松ヶ崎亞旗、松本光治以及染浦三郎作為臺灣美術聯盟會員代表,向時任臺展會長平塚廣義遞交了「臺展改革意見書」,分別對於組織、審查以及會友制度提出建言。(註3)

作為全島性的文藝組織,染浦三郎能夠擔任代表會員之一,顯然當時已經在臺灣藝術界具有一定的人脈以及地位。而從隔年的臺灣美術聯盟第二回展目錄與史料中,可以見到染浦三郎出品了畫作〈蕃童〉以及雕塑〈首習作〉兩件作品。(註4)

圖1. 染浦三郎,〈蕃童〉,1936。
圖片來源:野村幸一,〈第二囘美術聯盟展 純粹繪畫には未だ遠い〉,《臺灣日日新報》,1936-04-16(4版)(漢珍《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圖2. 臺灣美術聯盟第二回展雕刻作品展場照片。
圖片來源:〈臺灣美術聯盟の展覽會開く〉,《臺灣日日新報》,1936-04-11(9版),漢珍《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值得注意的是,該展覽會中除了染浦三郎展出〈首習作〉一作外,其餘如竹中正義、松本光治、伊藤篤郎以及坂本登久雄畫家也展出了同名雕塑。而從臺灣美術聯盟的發展可以得知,該協會與日本內地雕塑家、構造社會員後藤泰彥互動密切,後藤於1934年至36年頻繁來臺,此時期也正好是臺灣美術聯盟最為活躍的時間點。在第二回臺灣美術聯盟展中,更設置了以後藤泰彥名為的「後藤賞」,以上跡象或許可以判斷,這樣的同名習作雕塑展出,與後藤泰彥有很大的關係。(註5)

於此之後,相對於臺灣美術聯盟的活動於第二回展之後逐漸沉寂,染浦三郎的創作經歷卻是逐漸豐富。

二、1936年的東京:與大放異彩的染浦三郎

1936年對於日本內地美術官展而言是個特別的年份,因為前一年在文部大臣松田源治欲進行帝國美術院的改革背景下,造成當年度官辦美展停辦。到了1936年,改組糾紛仍未能平息,因此當年除了在春天舉辦了「改組後第一回帝展」,秋天亦舉辦了文部省美術展覽會,被稱為「昭和十一年文展」。

在「昭和十一年文展」中,染浦三郎以〈マントバオンの親子〉一作入選。(註6)為當年度新入選的兩位臺灣畫家之一,同時也成為了日本時代少數臺灣出身、入選過日本官方美展的在臺日人畫家。新入選的消息很快地刊載於臺灣的各家報紙之上,也致使染浦三郎的美術之路穩定地前進。

圖3. 染浦三郎,〈マントバオンの親子〉,1936。
圖片來源:〈昭和11年文展西洋畫(鑑查展)出品目錄〉,《日展史 12(改組編 改組第1回帝展(昭和11年)~昭和11年文展(昭和11年))》,東京:日展,1984-05,頁328。

1938年第一回府展,染浦三郎以〈山の女〉一作入選。在接受《臺灣新民報》記者訪問時,染浦三郎提到:自己繪製了一枚一百二十號的〈山の男〉給了文展,在緊迫的情況下繪製了這幅〈山の女〉出品後入選了。從染浦的回答可以知道,他同時參加了當年的文展,但最後未能見到〈山の男〉在文展的入選名單中。

圖4. 染浦三郎,〈山の女〉,1938。
圖片來源:《第一回府展圖錄》。
圖5. 染浦三郎訪問內容與照片。
圖片來源:〈喜びに微笑む新人〉,《臺灣新民報》,1938-10-18(2版),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從臺灣美術聯盟展的〈蕃童〉,到後來文展以及府展的入選作〈マントバオンの親子〉以及〈山の女〉,可以發現在畫作上染浦三郎致力於臺灣原住民族的描繪,無論是在臺灣在野展覽,或是臺日的官方美展都出品相關畫作。也難怪在一次座談會上,宮田彌太郎對於染浦三郎畫作的評價是:

「蕃人是染浦三郎的領域吧!他畫的蕃人很率真、感覺很好。」(註7)

而染浦三郎在連續入選後,除了以繪畫參與松ヶ崎亞旗重新籌組的洋畫十人展,(註8),亦在其他領域發揮自己的藝術長才。首先,1938年於日本上野東京府美術館所舉辦的第十一回構造社展中,染浦三郎以一件〈習作〉之雕塑作品入選。這件〈習作〉與臺灣美術聯盟展出的〈首習作(頭像習作)〉一樣是一件頭像。

圖6. 染浦三郎,〈習作〉,1938。
圖片來源:染浦三郎,〈習作〉,《臺灣新聞》,1938-05-25(8版),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再者,1937年分別由屏東藝術聯盟和高雄新報社出版的《南方の果樹園》(黑木謳子著),以及《雜草園ー上海・高雄國際夜話》(米村耿二著),都由染浦三郎進行書籍的裝幀。研究者高嘉勵便認為,染浦三郎會在《南方の果樹園》的封面上繪製貝殼,便是閱讀後黑木謳子的詩作後,感受到詩作與三岸好太郎超現實主義畫作〈海と射光〉的相似性。(註9)

圖7. 染浦三郎所繪製的《南方の果樹園》封面。
圖片來源:黑木謳子,《南方の果樹園》,屏東:屏東藝術聯盟,1937-06-20,臺灣學數位圖書館。
圖8. 三岸好太郎,〈海と射光〉,1934,名古屋市美術館藏。
圖片來源:名古屋市美術館 収蔵品データベース,網址: https://jmapps.ne.jp/ncam2/det.html?data_id=265(點閱日期:2025-01-28)。

最後,可以見到染浦三郎在以〈山の女〉入選第一回府展之後,在《大阪朝日新聞.臺灣版》中,與東洋畫家高梨勝瀞分別對於對於當回府展西洋畫部、東洋畫部作品進行評論。在總計分為四回份刊登的文章中,染浦三郎不僅仔細地評論了入選作品,在文章的最後也對於府展「招待」制度提出了建言。(註10)

從上述的各式活動可見,染浦三郎並不只專念於西洋畫之上,而是跨足了雕刻、書籍裝幀以及美術評論,在各領域中大放異彩。

三、1939年的廣東:與提筆從軍的染浦三郎

1939年6月12日,染浦三郎從高雄港出發前往南支(中國南方),這次他是以「臺灣日日新報社」的從軍畫家身分出航。(註11)同年8月,染浦三郎在《臺灣日日新報》上刊載了第一次的從軍報導,依據此次九回的刊文,可以知道染浦三郎乘船經由珠江的虎門、遠望廣東、途經海南島,最終抵達部隊駐紮之地。而每次的文章皆由染浦三郎所繪製的速寫,搭配上簡短的文字說明而成。

圖9. 染浦三郎於《臺灣日日新報》上刊登從軍所見風景。
圖片來源:染浦三郎,〈虎門風景〉、〈廣東遠景〉、〈船中風景〉、〈海南島遠景〉,《臺灣日日新報》,1939-08-22-24、27(3版),漢珍《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1939年12月6日,《臺灣新聞》在「學藝消息」欄中,提到了染浦三郎的近況,報上寫著:「於廣東市維新北路三五〇臺日廣東支局活躍著」,表示染浦三郎12月時已經平安抵達廣東。(註12)

圖10. 1939年6月新落成的臺灣日日新報廣東支社大樓。
圖片來源:〈新裝成つた本社の廣東支局〉,《臺灣日日新報》1939-07-13(夕刊2版),漢珍《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
圖11. 染浦三郎參與前線戰役地點圖(文中除高雄出發為確切日期外,其餘為染浦三郎刊登報導於《臺灣日日新報》時間,並非確切作戰時間)。
圖片來源:筆者自製。

之後,染浦三郎隨著日本軍於中國南方進行作戰,依照上圖可以知道,染浦三郎的活動範圍極廣,北至今日福建省的三都島,南至法屬印度支那(今部分廣東與東南半島之越南、寮國、柬埔寨等),並且多次在《臺灣日日新報》上刊登第一手的前線報導與速寫、照片。

不過,由於染浦三郎前往中國從軍,於臺、日兩地的美術活動也趨近停滯狀態,不僅離開了美術團體洋畫十人展,臺灣與日本的美術官展中也幾乎未見到染浦三郎的身影。僅僅在1940年由洋畫十人展的後繼組織「創元美術協會」舉辦的「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 全島作家招待奉讚展」的畫家合影中,可以見到染浦三郎的身影。

圖12. 「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 全島作家招待奉讚展」成員合影,左四推測為染浦三郎(筆者判讀)。
圖片來源:浅井宣夫先生提供。

1943年,染浦三郎入選日本內地所舉辦的第二回大東亞戰爭美術展,這也是目前可見最後一次染浦三郎的美術活動紀錄。(註13)

小結:幻影之人

於臺灣文學史上,作家翁鬧由於過往對於其身世有諸多未解之謎,因此被喻為「幻影之人」。而在臺灣美術史上,或許染浦三郎便是如翁鬧一般的存在,作為少數入選過日本美術官展的在臺日人畫家,大部分的生平卻仍然不為人知。

短暫進入東京美術學校,之後先後活躍於臺灣、東京以及中國廣東,並在繪畫、書籍裝幀、雕刻等領域都留下了部分的成果。這些記載於各式史料的文字以及圖片,拼湊出了1930年代染浦三郎的活動軌跡,但仍不足以完整他的身世。或許於未來的某一天,會如同近年緩緩揭開的翁鬧身世,確認了染浦三郎的出生與逝世、理解他選擇就讀東京美校金工科彫金部以及離開的原因,得知他致力於繪製原住民族以及從軍的意義,讓幻影之人的身影逐漸清晰於世人的眼前。

#名單之後335

註釋

  1. 東京藝術大学 未来創造継承センター 大学史史料室,〈東京美術学校在籍者一覧〉,網址:https://gacma.geidai.ac.jp/contents/enrollment/(點閱日期:2025-01-28)。
  2. 鹿児島県歴史資料センター黎明館 企画・編集,《華麗なる薩摩焼の近代 : 薩摩焼資料集》,鹿児島:明治維新150周年記念黎明館企画特別展「華麗なる薩摩焼」実行委員会,2019-03,頁65;〈染浦幸近〉,《明治三十二年以降履歷書綴臺中支局三冊ノ內其ノ一》,1899-01-01,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112554037。
  3. 〈臺展改選の叫び 松ケ崎氏等が意見書を提出〉,《臺灣日日新報》,1935-07-16(夕刊2版)。
  4. 野村幸一,〈第二囘美術聯盟展 純粹繪畫には未だ遠い〉,《臺灣日日新報》,1936-04-16(4版);鈴木惠可著、王文萱、柯輝煌譯,〈附錄二 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展覽會與展出雕塑作品一覽表〉,《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雕塑的青春,臺灣美術的黎明》,臺北:遠足文化,2023-06,頁388-389。
  5. 鈴木惠可著、王文萱、柯輝煌譯,〈附錄二 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展覽會與展出雕塑作品一覽表〉,《黃土水與他的時代:臺灣雕塑的青春,臺灣美術的黎明》,頁388-389。
  6. 推測原名應為「マシトバオ社」,位於當時臺中州能高郡(現 南投縣仁愛鄉)的馬西多巴翁社。1930年鹽月桃甫亦曾展出〈マシトバオンの娘ら〉一作。
  7. 古川義光等,〈十人展同人談臺灣風景〉,譯文見顏娟英,《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北:雄獅,2001-03,頁106。
  8. 〈洋畫十人展 十、十一日東洋畫廊で〉,《臺灣日日新報》,1938-12-10(6版)。
  9. 高嘉勵,〈黑木謳子詩集中台灣自然書寫的斷裂與現代重組〉,《臺灣文學研究學報》34期 (2022-04),頁219-221。
  10. 高梨勝瀞、染浦三郎,〈第一回臺灣美展を観る〉,《大阪朝日新聞.臺灣版》,1938-11-05、08、10、11、12、13。總計六回,前兩回為高梨勝瀞,後四回為染浦三郎。
  11. 〈學藝消息〉,《臺灣新聞》,1939-06-10(8版)。
  12. 〈學藝消息〉,《臺灣新聞》,1939-12-06(8版)。
  13. 朝日新聞社編,〈第二回大東亞戰爭美術展〉,《戦争美術展画集 昭和18年》,東京:朝日新聞社,1944-01,無頁碼。

地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47號5樓之三
TEL:02-25560109
E-mail:[email protected]

版權所有 © 2017-2020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Search this website Type then hit enter to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