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內容
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 關於
  • 最新消息
  • 主題故事
  • 分類瀏覽
    • 畫家
    • 臺府展
  • 歷史文獻
  • 史料檢索
  • 聯絡我們
  • 關於
  • 最新消息
  • 主題故事
  • 分類瀏覽
    • 畫家
    • 臺府展
  • 歷史文獻
  • 史料檢索
  • 聯絡我們

【名單之後】林東令─熱愛鄉間景色的畫家

撰文|林榮燁

林東令 入選 台展第3~8、10回、府展第1~4回
特選  府展第1回《蓮霧》

日治期間大多居住在嘉義頂六鄉下的林東令(1905~2004)〔圖1〕,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不辭勞苦地往返家鄉與市區習畫、作畫〔註1〕。十七歲那年(1921),他在嘉義美街的仿古軒與大陸來台畫師宋光榮習畫四君子時認識了林玉山。其後,又因木材界聞人德豐材木商行店主蘇友讓的介紹,到台南跟隨中國傳統水墨畫家潘春源習畫三年〔註2〕。1928年,林玉山成立春萌畫會,林東令為創始會員〔註3〕。其後,台南潘春源等人的加入,除了1929年在台展全島書畫會上兩地人士碰面促成之外〔註4〕,林東令與林玉山、潘春源三者間的交情或許也扮演了觸媒的角色。

圖1 林東令(左二)(1950)-來源/《林東令九一回顧展》

1929年,林東令以膠彩畫《牛》〔圖2〕首次入選第三回台展東洋畫部,此後共入選十一次,更於首回府展時以精緻優美的《蓮霧》〔圖3〕獲得「特選」〔圖4〕,成就可觀。根據林東令二公子林焜明的口述:「日據(治)時期,父親每次參與『台展』一定入選,當年以一個鄉下人的身份要在官辦畫展中佔一席之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第一次『府展』還以《蓮霧》獲得『特選』,郵局通知他去時領取獎金時,鄰居們都瞠目結舌,沒有人相信他有這個才能,而父親則認為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譽,雀躍不已。〔註5〕」

圖2 林東令《牛》(1929)-來源/第三回台展圖錄
圖3 林東令及其畫作《蓮霧》(1938)-來源/白適銘編著,《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原照片為林柏亭提供
圖4 林東令《蓮霧》得「特選」報導-來源/《台灣日日新報》(1938/10/21)

縱觀林東令入選台、府展的作品,除了《夕照》〔圖5〕以開闊的視野在家鄉向東描繪阿里山與玉山山脈外,其它都是親切的鳥獸花樹近景,如:《牛》、《秋庭》、《山羊》、《(小)蕃鴨》、《水牛》、《佛果》、《蓮霧》、《幽庭》、《清晨》、《薰苑》等,題材上正如林柏亭所說:「…嘉義畫家之取材,農村的趣味性濃些,如胡麻、香蕉、…、芙桑、…、蓮霧等….。至於動物以麻雀、…、雞、鴨、…、牛、羊等較常出現。〔註6〕」同時更反映出林東令身處鄉間以觸目可及的景物為創作對象。而在表現技巧上,林東令早期的膠彩畫如《秋暉》(1930)被認為「色過濁。缺寫生。〔註7〕」或是林柏亭所說:「起初幾回作品,在筆墨上有過於濃重之意,…,不甚和諧。〔註8〕」但是受林玉山留學東瀛後重視寫生的影響,加上林東令本身對繪畫忘我的投入,以及對家鄉景物的摯愛、凝視與傾聽〔註9〕,台展第七回的《(小)蕃鴨》〔圖6〕,在清晰細膩的筆法下,散放出小生命的自然與豐盈,「獲評:『動物繪之最佳者。〔註10〕』」而府展首回得「特選」的《蓮霧》,雖然也看不到原作,仍能感受到理性的寫生性筆觸〔圖7〕與熱愛的題材更加成熟地交織,在近似實物尺度的畫幅上展現出植物、禽鳥與淺近空間呼應的、生動的、讓人如臨畫境的情景。在圖面的視野上,或許令人聯想起法國畫家亨利‧盧梭(Henri J. F. Rousseau、1844~1910)某些叢林畫〔註11〕,惟盧梭的作品帶有異國的、心理性的想像,林東令的畫面則貼近他的鄉間自然環境。也或許,恰如同為春萌要角的盧雲生所言:「日據(治)時代台灣人所學的繪畫滲入新的筆法和西畫融合起來,取入熱帶光線和地方色彩合成的,別自形成一種風格,這固然不是純然的日本畫,…〔註12〕」《蓮霧》成為林東令在日治時期繪畫事業的最高峰。

圖5 林東令《夕照》(1930)-來源/林柏亭著《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原畫家自藏像片
圖6 林東令《(小)蕃鴨》(1933)-來源/第七回台展圖錄
圖7 林東令《蓮霧寫生稿》(1929)-來源/《林東令九一回顧展》林金龍藏

二戰前,林東令在頂六家鄉務農,生活無虞,也在個人強烈的企圖心與母親的支持下成為半職業畫家〔註13〕。戰後,1951年,林東令離開家鄉搬到市區美街附近的公明路以裱褙作畫維生,進入了新的繪畫生涯〔註14〕。在其後清苦的環境下,除了成就最有名的事蹟,即《蝴蝶蘭》〔圖8〕於1961年由韓國駐華大使購贈法國總統戴高樂,《台灣農村風光》〔圖9〕於1964年由台灣省青果社購贈美國總統尼克森〔註15〕,也畫宗教畫或民俗畫賣給一般家庭〔註16〕。此外,因早年受教於宋光榮與潘春源等傳統水墨名師,林東令亦留下不少較為寫意的水墨作品,惟1974年住家一場大火將其大半生的心血:作品、手稿、獎狀與收藏燒個精光,徒留林東令個人與台灣畫壇最大的遺憾之一〔註17〕。

圖8 林東令及其作品《蝴蝶蘭》(1961)〔註18〕-來源/《林東令九一回顧展》
圖9 前美國總統尼克森(圖面右者)及林東令的作品《台灣農村風光》(1964)-來源/《林東令九一回顧展》

#名單之後099

註1 見林焜明著〈我的父親〉,收錄於賴萬鎮總編輯《林東令九一回顧展》,初版,嘉義市: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5.11。以及筆者於2020年06月與林焜明的訪談。

註2 見林玉山著〈林玉山先生序〉,與「林東令創作年表」,收錄於賴萬鎮總編輯《林東令九一回顧展》,初版,嘉義市: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5.11。

註3 見房婧如總編輯,《春萌畫會暨彩墨新象展》,初版,嘉義市:嘉義市文化局,2015.12,附錄一。

註4 見房婧如總編輯,《春萌畫會暨彩墨新象展》,初版,嘉義市:嘉義市文化局,2015.12,附錄三。

註5 同註1。

註6 見林柏亭著,《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初版,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頁196。

註7 見賴萬鎮總編輯《林東令九一回顧展》,初版,嘉義市: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5.11,頁115。原作應已佚失。

註8 見林柏亭著,《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初版,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頁175。

註9 同註1與註2。

註10 同註8。

註11 可參考網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A8%E5%88%A9%C2%B7%E7%9B%A7%E6%A2%AD

註12 見林柏亭著,《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初版,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頁229。

註13 同註1。

註14 見「林東令創作年表」,收錄於賴萬鎮總編輯《林東令九一回顧展》,初版,嘉義市: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5.11。

註15 同註14。

註16 同註1。

註17 同註1。

地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47號5樓之三
TEL:02-25560109
E-mail:ccpf1999@gmail.com

版權所有 © 2017-2020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搜索結果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