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內容
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 關於
  • 最新消息
  • 主題故事
  • 分類瀏覽
    • 畫家
    • 臺府展
  • 歷史文獻
  • 史料檢索
  • 聯絡我們
  • 關於
  • 最新消息
  • 主題故事
  • 分類瀏覽
    • 畫家
    • 臺府展
  • 歷史文獻
  • 史料檢索
  • 聯絡我們

【名單之後】林玉珠與她筆下的淡水風景

撰文│林毓晴(政治大學歷史所畢)

林玉珠 入選臺展第十回;府展第一、三、四回

1919年,林玉珠出生於淡水清水街,這條街在清代及日本統治時期是米店及碾米業的集中地,舊稱「米市街」或「米市仔」。林玉珠的父親林溪山就在這裡經營米店,她曾在訪談時提及日治時期的米店都是做「出口業」,米收完後會先給臺籍檢查人員檢查,檢查通過後就可以出口到日本(註1)。由於家中經濟狀況不錯,林溪山也和其他臺灣士紳家庭一樣,將女兒送到當地的淡水高等女學校就讀,就在這裡,林玉珠遇到了鼓勵她參加畫展的老師陳敬輝。

林玉珠少女時期的相片,圖片來源:《流轉的符號女性:戰前台灣女性圖像藝術》,頁125。

啟蒙老師陳敬輝

憶及自己於淡水女學堂求學時,林玉珠談到當時學校收的學生不多,老師們大多是日本人,其中擔任美術老師的陳敬輝是為數不多的臺籍教員,不過他自小在日本生活,直到成年後才回到臺灣,在學校任教時也都說日語,和日本人其實沒什麼區別。

美術老師陳敬輝。陳敬輝出生沒多久就過繼給舅父陳清義牧師,舅媽偕瑪連是馬偕醫生的女兒。他自小跟著養父在日本生活,先後畢業於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京都繪畫專門學校。1932年,陳敬輝在完成學業後帶著妻子中村春子返台,任教於淡水女學堂及淡水中學。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Q7yYD0

女學堂每個禮拜有一至二堂的美術課,對繪畫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再另外找老師上課。林玉珠很喜歡畫圖,時常趁陳敬輝作畫時在旁觀看,順便向老師請教。到了畢業前夕,父親希望她能繼續升學,打算將林玉珠送到臺北女子高等學院深造(註2)。然而,這間日治時期全臺唯一的高等女子教育機構,在當時被戲稱為「新娘學校」(註3),連她爸爸也覺得女子念書只是為了博一個好名聲而已(註4)。不過老師陳敬輝則不這麼認為,他不想看到林玉珠在女子學院不是學插花、化妝,就是學日本禮儀這種淑女課程。陳敬輝希望她能繼續作畫,於是鼓勵林玉珠參加臺展(註5)。

淡水高等女學校的茶道及花道課。
圖片來源: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1_002_0000361703&lang=chn

淡水風景入畫

1936年,林玉珠以《河口燈塔》入圍第十回臺展,這幅畫不僅呈現了淡水在地景色,也反映了林玉珠的個性。她曾表示「自己年輕時比較活潑,時常東西背一背就自己一個人到外面去寫生,到處走到處看,看到不錯的風景就記下來。(註6)」除了燈塔外,淡水的紅樓、白樓、港邊等地也被她的畫筆一一記錄下來。林玉珠之所以選擇以淡水風景為主題作畫,除了她自小在這裡長大,對淡水的景物相當熟悉外,或許還受到當時畫壇流行現場寫生的風景畫之影響(註7),臺灣本地的景色成為畫家們的靈感來源,而淡水就是當時畫家們特別青睞之地。

林玉珠入圍台展第十回的作品《河口の燈臺》(河口燈台)。
圖片來源:第十回台展圖錄。
林玉珠入圍府展第一回的作品《港ノ小閑》(港邊小閒)。
圖片來源:第一回府展圖錄。
林玉珠入圍府展第三回的作品《西日》。
圖片來源:第三回府展圖錄。

日本時代,淡水由商港轉型為遊憩地,這裡有全臺第一座高爾夫球場和海水浴場,還有連接臺北的淡水鐵路支線(註8),便捷的交通讓淡水成為新興觀光勝地。1927年,臺灣日日新聞社向讀者募集「新臺灣八景」(註9),淡水被票選為其中一景(註10),成為新興觀光景點。

明信片上的淡水高爾夫球場。
圖片來源: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1_002_0000361693&lang=chn
日治時期臺灣八景明信片之一:淡水港。
圖片來源:http://cdm.lib.ntu.edu.tw/cdm/compoundobject/collection/card/id/15723/rec/20

林玉珠的愛情

淡水美麗的景色不僅吸引許多人前來寫生作畫,也有不少畫家就住在此地,林玉珠的老師陳敬輝自日本返臺後,也到淡水居住。林玉珠時常到陳敬輝家跟他學畫,她就在這裡遇見了未來的伴侶王昶雄。王昶雄當時經常在報紙上發表小說,以前報紙上的文章都習慣配張圖(註11),他因而請陳敬輝幫忙畫插圖,就在陳敬輝家中遇見了林玉珠。同為淡水人的王昶雄早就知道這位多次入圍畫展的女孩(註12)。 他看到林玉珠的第一眼就覺得她是自己未來的老婆,兩人交往多年後在1943年結婚(註13)。林玉珠婚後因為忙於照顧小孩,無法再繼續作畫,直到90年代才重拾畫筆,並在1995-1996年間舉辦她的首次個展(註14)。

林玉珠在1996年的作品《傍午泊舟》。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8yKDa4

儘管曾退出畫壇多年,但林玉珠認為她己在這段期間並不是完全放棄繪畫,即便只是在孩子參加畫畫比賽時加以指導,自己還是有在接觸繪畫(註15)。對林玉珠而言,繪畫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更不是為了成名,而是讓她在畫圖過程中忘記煩惱,或許這就是藝術存在的意義。

#名單之後082

  1. 〈林玉珠口訪影像逐字稿〉,頁1。
  2. 洪郁如,〈臺北女子高等學院〉
  3. 洪郁如,〈臺北女子高等學院〉
  4. 〈林玉珠口訪影像逐字稿〉,頁2。
  5. 〈林玉珠口訪影像逐字稿〉,頁1。
  6. 〈林玉珠口訪影像逐字稿〉,頁1。
  7. 蔡介倫,《畫我台灣─日治時期新美術中臺籍畫家的繪畫題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頁8。
  8. 〈從商港到勝景─日治時期淡水的蛻變〉
  9. 〈臺灣八景募集〉,《臺灣日日新報》,1927-05-29第七版。
  10. 〈淡水の入選祝賀會〉,《臺灣日日新報》,1927-09-04第n02版。
  11. 〈林玉珠口訪影像逐字稿〉,頁3。
  12. 〈林玉珠口訪影像逐字稿〉,頁4。
  13. 〈林玉珠口訪影像逐字稿〉,頁3。
  14. 莊紫蓉,〈青春形影永遠在阮心內〉,《自由電子報》,2005-01-26。
  15. 〈林玉珠口訪影像逐字稿〉,頁4。

地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47號5樓之三
TEL:02-25560109
E-mail:ccpf1999@gmail.com

版權所有 © 2017-2020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搜索結果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