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晏(光棲工作室負責人,藝術文字工作者)

期盼新生

「水此,昭和4年(1929)10月28日。」落款完畢,張水此得以長舒一氣,長時間壓力終於得以釋放。在第三回臺展截止前夕,終於壓線完成〈哺乳スル女〉(哺乳中的女子)這件作品。畫中或許是描繪身著臺灣衫、坦胸哺喂嬰孩的妻子郭桂,及其懷中兩個月大的長子張栢桐。(註1)

張水此,〈哺乳スル女〉(哺乳中的女子),1929。
圖片來源:《第三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1924年與妻子婚後,終於迎來夫妻倆期待已久的家中第一個男孩。看著栢桐嗷嗷待哺、精力旺盛,在乳水的滋養與慈愛關注下,逐漸著壯。張水此想將這生命中美好溫馨的一刻,永存於畫布中。

兩個飯碗:教育與藝術

張水此於1904年10月19日出生,是土生土長的臺中大甲人。1918年自大甲公學校(現大甲國小)畢業後,(註2)繼續朝教育之路邁進。1923年,進入臺中州內埔公學校(現內埔國小)任教,與廖繼春日後的妻子——林瓊仙女士成為同事,自此開始他長久漫長的教職人生。(註3)爾後他陸續擔任多所學校訓導,也在1930-1936年間,重返母校大甲公學校任教,在自己的家鄉盡一份力。

張水此(後排右三)於1930-1936年間,擔任大甲公學校訓導。中間戴帽者為校長岩元義盛,比對張水此任職大甲公學校的時間,推斷此照片為1933-1936年間所攝。
圖片來源:《大甲國民小學百週年校慶特刊》,臺中:大甲國民小學,1997,頁104。

因教職的薪水微薄,實在不足以支付張水此一大家子的生計所需,孩子們常以稀米粥充飢果腹。一家人同住在臺中州大甲郡大甲街大甲二三七番地(約今日大甲區朝陽里),(註4)日子雖然困苦,或許是受妻兒帶來的好運,〈哺乳スル女〉除了獲得第三回臺展入選的殊榮,更受到1929年11月17日《臺灣日日新報》的「一記者」稱讚評論:「……張水此〈哺乳中的女子〉……等,均佳作」。(註5)人像畫的描摹功力受到肯定後,想必對於自己繪畫的技能頓時信心大增。

張水此,〈新竹仕紳鄭拱辰(鄭樹南)〉,私人收藏。
圖片來源:https://e5668.pixnet.net/blog/post/86760590(點閱日期:2024-11-18)。

張水此繪製人像的口碑逐漸傳開,後來也陸陸續續受他人委託肖像畫訂製,賺取外快,以此補貼家用。也因如此,急需以畫變現的迫使下,張水此的作品四散在各處,家族後代無留存任何畫作。(註6)

家庭今昔

1944年張水此獲總督府敘勳七等授瑞寶章,(註7)以表揚他對教育杏壇的努力。可能是因為受到日本教育與職業影響的關係,女兒張秀昭表示,父親在家都習慣以日文溝通,家庭規矩與教養,也是父親特別重視的。在這樣的人文素養薰陶下,張水此的後代子女多為醫生、教師。(註8)

(左)張水此個人照。
圖片來源:《臺中市沙鹿區北勢國民小學一百週年校慶紀念特刊》,臺中:北勢國民小學,2023,頁62。
(右)勳七等瑞寶章。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瑞寶章〉,網址:https://reurl.cc/XZXnz0(點閱日期:2024-11-19)。
〈(哺乳之女)臺南張水此氏〉,《臺灣日日新報》,1929-11-21(4版)。

張水此選用母慈子愛的畫面作為畫作題材,或許想表達自身家庭溫暖和睦的幸福時光。這樣的意涵,在《臺灣日日新報》刊登〈(哺乳之女)臺南張水此氏〉,畫作圖片旁添賦漢詩,卻有不一樣的闡述: 「慈母懷中若有春,晨昏乳哺細溫存。不知幾個成人後,解報當時鞠育恩。」描述為人母悉心哺育孩子、不分晝夜且無微不至的照護,溫情流露。但等到兒女長大成人後,又有多少人懂得回報養育之恩?可能是《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主任的詩文作者魏清德有感而發,他在詩文末段提出的叩問,彷彿是對新時代臺灣社會逐漸淡化的傳統家庭價值,感嘆不已。魏清德刊報配圖選用張水此的〈哺乳スル女〉,借此圖遙望他心中的過往美好。(註9)

最後的年表

戰後1946年張水此被分派到臺中外埔區安定國民學校(現安定國小),擔任校長一職。1949年9月,轉調至臺中沙鹿區北勢國民學校(現北勢國小)。1954年8月,他自北勢國民學校退職,(註10)目前尚無法釐清為何張水此會突然離開教育界,其轉業原因也尚待考究。

張水此(坐於正中間位置)擔任臺中沙鹿北勢國民學校校長,1951年與教員一同留影。
圖片來源:《臺中市沙鹿區北勢國民小學一百週年校慶紀念特刊》,臺中:北勢國民小學,2023,頁150。

1961年5月22日,張水此在家鄉大甲驟然離世,享年56歲。(註11)回憶起父親提早缺席,當然還是頗為傷感。嫁到雲林後,女兒張秀昭延續父親的教養方式,養育下一代。她更繼承父親衣缽,擔任國小教師。日常閒暇之際,也會創作紙娃娃藝術,作為娛樂。(註12)

或許在張秀昭心中,家庭教養的薰陶與藝術審美的天賦,是父親留給她最美好的禮物。這些養分也提醒著她,就算在不同時空,父親的愛與陪伴,依舊溫柔存在於人生中的時時刻刻。

#名單之後321

註釋

1. 張水此與郭桂共有七名孩子,分別為長女張秀蓮、次女張秀昭、長子張栢桐、次子張栢梁、三子張栢源、四子張栢壽、五子張忠雄。資料源自於張秀昭女士於網站「familysearch」刊登之紀錄。詳見:https://www.familysearch.org/tree/person/timeline/LDZJ-VVP(點閱日期:2024-11-18)。張秀昭女士已於2016年過世,筆者求證時,承蒙張女士之友人周美慧女士幫忙協助,特此感謝。

2. 《大甲國民小學百週年校慶特刊》,臺中:大甲國民小學,1997,頁143。

3. 詳見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張水此〉,網址:https://reurl.cc/NbarZe(點閱日期:2024-11-18)。

4. 《大甲國民小學百週年校慶特刊》,頁124。

5. 一記者,〈臺展評(下)〉,《臺灣日日新報》,1929-11-17(2版)。

6. 根據周美慧女士轉述,張秀昭女士回憶小時候家裡貧困的情貌,以及家族無留存畫作一事。

7. 大蔵省印刷局編,《官報》,1944-06-26,日本マイクロ写真,頁371。

8. 資料根據來自周美慧女士轉述張秀昭女士之口述。

9. 〈(哺乳之女)臺南張水此氏〉,《臺灣日日新報》,1929-11-21(4版)。張水此家鄉應為臺中,此處誤植為臺南。關於漢詩分析,詳見「名單之後:臺府展資料庫」。

10. 關於張水此於北勢國民學校退職,離開教育界的訊息,來自臺中市沙鹿區公所,〈教育篇—國民學校(上)〉,網址:https://www.shalu.taichung.gov.tw/1365302/post(點閱日期:2024-11-19)。

11. 資料源自於張秀昭女士與周美慧女士於網站「familysearch」刊登之紀錄。

12. 資料根據來自周美慧女士轉述張秀昭女士之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