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內容
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 關於
  • 最新消息
  • 主題故事
  • 分類瀏覽
    • 畫家
    • 臺府展
  • 歷史文獻
  • 史料檢索
  • 聯絡我們
  • 關於
  • 最新消息
  • 主題故事
  • 分類瀏覽
    • 畫家
    • 臺府展
  • 歷史文獻
  • 史料檢索
  • 聯絡我們

【名單之後】臺中州之美的紀錄觀點──松本光治

圖 / 黃欐婷

撰文│李維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研究生)

松本光治 入選 臺展第4、7-10回;府展第1-3、5-6回
     臺日賞 臺展第7回

松本光治,原山口縣吉敷郡大內村大字御堀人,後遷居至臺中州臺中市錦町二丁目一番地(今臺中市中區民族路112號附近)(註1)。在臺灣的這段時間,創作不輟,對於臺中州各地風景之描繪曾多次入選臺展。西元1934年,松本光治參與了由松ヶ崎亞旗所倡議,與臺陽美術協會走不同風格的臺灣美術聯盟,該聯盟共分四部,包含繪畫、造型美術、雕塑、文藝,面向廣闊,包羅萬象,是個較為成熟的現代美術團體。參與者幾乎都是在臺展中展露頭角的日籍畫家,比如桑田喜好、森部勉、古川義光等(註2)。西元1935年11月10日,臺中圖書館舉辦了建館記念式,聘請松本光治與白子修二郎作藝術講話與座談會(註3),可見松本光治在臺灣中部美術界,已經具有一定的定位。

松本光治開始引起官方的重視,始於1933年,他在臺展第四回得獎失利三年後,再度入選臺展第七回臺日賞之作品〈漁港鹿港街〉(圖1)。據臺灣日日新報中,松本光治對於自己作品的描述,可知該畫之取材來自於鹿港獨特的漁港風光與建築特色(註4),該畫在10月31日的臺日賞報導中,甚至有完整的圖(可惜今日已不可見色彩)呈現在臺灣日日新報上(註5),此圖不但象徵著松本光治在臺灣美術界是備受肯定的大家,同時也向大眾訴說了鹿港獨特的不見天街之美。

圖1. 松本光治,〈漁港鹿港街〉,1933,入選第七回臺展臺日賞。該年入選臺展賞者為陳政輝之東洋畫〈路途〉。摘自漢珍知識網,臺灣日日新報圖版。

不見天街指的是今天彰化縣鹿港鎮的中山路,中山路在尚未拓寬為雙線道可行車的大馬路前,是條有蓋頂的道路(圖2、圖3),1933年底,總督府基於衛生與通行汽車的需求,對其進行市區改正,使該路的蓋頂被拆除,從4公尺的路寬轉變為15公尺,被拆除的屋舍改築為二層樓帶騎樓之Art deco立面(註6),四百多棟的街屋,至今仍保存有二百餘棟。〈漁港鹿港街〉彰顯的就是不見天街那連綿不斷的屋脊風光,特別的是,松本光治是站在今天的十宜樓向東面取景(註7),所以在畫面中可以看到鹿港辜家的大洋樓,大洋樓為和洋混和式的建築,具有西方高塔型的風格,與畫面較前側的馬背型建築有極大的差別,形成一種獨特的反差風格,見證了鹿港街鎮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演進。由於十宜樓目前處於整修狀態,屋頂也已經不適合上去,是故筆者就幾年前在意樓(與十宜樓有宗族關係)旁之未整修房舍所拍攝的連綿街屋風景來讓大家了解鹿港的建築特色。(圖4)

圖2. 未拓寬前的鹿港不見天街(今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鹿港位居鹿港溪出海口,每當東北季風吹起,則風沙飛揚,令住戶、行人、商旅往來不便,於是該街道在清朝便演進出特殊的蓋頂結構,讓人行走其間可以不受風吹、日曬、雨淋,與日本現代商店街之蓋頂有類似之處。西元1934年,因應市街改正,不見天街之蓋頂被拆除,道路由原本的4公尺拓寬為15公尺,即今日所見之樣貌,建築的第一落大多被拆除改建為二層樓Art deco風格之立面,並帶有騎樓,但除第一落外,後面的第二落、第三落幾乎沒有變化,今天站在不見天街的高處向屋子後方看去,仍然可以看到跌宕起伏的屋脊天際線。圖出自臉書粉絲專頁:長源醫院影像館,此圖由鹿港文史工作者陳仕賢老師收藏。
圖3. 鹿港不見天街之結構剖析。西元1934年,鹿港進行市街改正,該結構被嚴重破壞,其中第一落靠近街道的店面區平均被拆除三分之二,改築為二層樓鋼筋混擬土的Art deco風格立面,一樓為騎樓。李維漢繪。
圖4. 意樓旁之整修民宅三樓頂往東北方向看去之鹿港中山路街屋。圖中所見有整修過的紅色屋瓦區域為意樓,過去為鹿港廈郊首領陳家所有,由此至十宜樓共十餘間街屋,輝煌時期均為陳家所有。戰後第一任鹿港鎮長即由意樓之主人陳懷澄擔任。圖右上角有南洋杉處為辜顯榮所築之洋樓,現為鹿港民俗文物館。南洋杉的左前處有三連棟建築,為彰化縣定古蹟,鹿港丁進士第(新協源商號)。由此圖可知,現在的鹿港仍然保有以前跌宕起伏的馬背天際線,惟紅色屋瓦大多為颱風、地震所破壞,改換為鐵皮。李維漢攝。

除了鹿港外,松本光治於1937年也來到了日月潭寫生,留下了〈日月潭驟雨〉,該圖未入選臺展,但現在被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筆者目前尚未看到這幅畫有展出過,希望有天能一睹其真實風采(圖5)。該圖深刻描繪了日月潭水社一帶,午後雷陣雨從日月潭第一高峰水社大山那頭飄過來,下起驟雨的樣貌。日月潭原為臺灣第一大天然淡水湖泊,日人為了利用水里溪與日月潭之間的高低差進行水力發電,便於今仁愛鄉武界村境內建立武界壩,鑿長達16公里長的引水隧道,將濁水溪水導入潭中,並建立水社、頭社二壩蓄水並阻止水外流,最終將水位升高18公尺,面積增大了1.35倍,是年1934年,至今壩體未加高,水位與當年相當(註8)。

圖5. 松本光治,〈日月潭驟雨〉,1937,油畫,49.7×67cm,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圖出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網站:https://ntmofa-collections.ntmofa.gov.tw/zh/artwork/09000023

松本光治來到日月潭寫生的時候,水位已經加高,連外道路也已經打通,並且在水社一帶有良好的旅宿環境。該圖之取景位置,大致在今天的婚紗聖地水社壩,東面的大山為水社大山,西面則為廣袤的保安林。此圖對於光影之描繪甚為到位,筆者最近常到日月潭水社壩一帶遊覽,可知當驟雨來臨時,東面大山會顯得較為陰沉,但靠近水壩的森林仍然呈現相對明亮。(圖6)從森林的葉子色彩看來,該季節應為秋末冬初,部分落葉闊葉樹開始轉黃落葉之時,筆者有幸在九月底捕捉到水社壩青楓轉黃之樣貌,在此供大家欣賞。(圖7)

圖6. 水社壩眺望水社大山。此景與松本光治之〈日月潭驟雨〉取景角度相似,惟筆者沒有從松本光治的角度拍攝過,故以此照替代。水社大山標高2110公尺,在2059公尺處設有一三等三角點,為日月潭周圍之最高峰,同時也是南投縣魚池鄉的最高峰。自水社壩望去,水社大山山形如金字塔般雄偉壯麗,甚美。李維漢攝。
圖7. 水社壩青楓樹一夜轉黃。2020年9月底,一陣寒風過後,水社壩旁的青楓樹轉黃,是為一季節轉換的象徵。李維漢攝。

無論是鹿港街或者日月潭,都是當時臺中州的風景名勝地,至今也是中彰投地區必遊之景區,在筆者看來,松本光治是位傑出的寫生者,他將臺中州的特殊風情讓更多人看見,同時也讓這些風景有了新的詮釋,讓人們得以用不同的眼光來欣賞這些特殊的人文、自然風光。

#名單之後127

註釋

  1. 「昭和十四年度臺灣總督府特別會計歲出昭和十五年二月分支出證憑書臨時部營繕費專賣局煙草工場新營費事務費工事費」(1939-08-15),〈昭和十四年度昭和十五年二月分仕拂證憑書三冊ノ內三〉,《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108935002。
  2. 臺灣日日新報日文版,〈臺展の中堅作家 臺灣美術聯盟を結成 繪畫、造型、美術、彫塑に 文藝部を加へ四部制〉,《臺灣日日新報》,1934-12-10(7版)。
  3.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臺中圖書館 擧記念式〉,《臺灣日日新報》,1935-11-10日(4版)。
  4. 臺灣日日新報日文版,〈建築と色彩に 心が動いて描く 臺日賞の鹿港街につき〉,《臺灣日日新報》,1933-10-26(7版)。
  5. 臺灣日日新報日文版,〈漁港鹿港街(西洋畫·臺日賞) 松本光治氏〉,《臺灣日日新報》,1933-10-31(4版)。
  6. 陳仕賢,《鹿港歷史散步,鹿港文化資產導覽手冊》,彰化,鹿水文史工作室,2007。
  7. 口訪自鹿港文史工作者陳仕賢老師。
  8. 維基百科,〈日月潭水力發電工事),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C%88%E6%BD%AD%E6%B0%B4%E5%8A%9B%E9%9B%BB%E6%B0%A3%E5%B7%A5%E4%BA%8B

參考資料

  1. 「昭和十四年度臺灣總督府特別會計歲出昭和十五年二月分支出證憑書臨時部營繕費專賣局煙草工場新營費事務費工事費」(1939-08-15),〈昭和十四年度昭和十五年二月分仕拂證憑書三冊ノ內三〉,《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108935002。
  2. 臺灣日日新報日文版與漢文版,《臺灣日日新報》。
  3. 陳仕賢,《鹿港歷史散步,鹿港文化資產導覽手冊》,彰化,鹿水文史工作室,2007。
  4. 鹿港文史工作者陳仕賢老師之口訪。
  5. 松本光治典藏,國立臺灣美術館:https://ntmofa-collections.ntmofa.gov.tw/zh/artwork/09000023
  6. 維基百科,〈日月潭水力發電工事〉,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6%9C%88%E6%BD%AD%E6%B0%B4%E5%8A%9B%E9%9B%BB%E6%B0%A3%E5%B7%A5%E4%BA%8B

地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47號5樓之三
TEL:02-25560109
E-mail:ccpf1999@gmail.com

版權所有 © 2017-2020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搜索結果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