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蕭亦翔(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菅良夫 入選 府展第5-6回
我會活著回來,到時候我們一起到東京美校習畫。雖然這些話語並未實現,卻仍彷如昨日一般縈繞耳邊。黎明前要向巴士海峽出航,這是最後的訣別了。不願相信你就此消失在巴士海峽。而我持續地祈禱著,希望現在你仍在世界上的某處。
S君(蕭如松),〈菅良夫君バシー海峽に逝く〉(註1)
菅良夫與摯友蕭如松告別約莫五十年後,蕭如松在同窗會誌《南十字星》中,寫下了這段緬懷好友的文字。如同眾多二戰時期一去不返的兵士,菅良夫沒能再有機會實現他的諾言。而現今,也只能從史料以及回憶錄中留下的隻字片語,了解這位懷抱著畫家夢的早逝畫家。
從現有史料推測,約莫1920年前後出生的菅良夫,其父親可能是從事大工業(建築業)的菅民吉。(註2)小學校時代,菅良夫進入臺北市壽小學校(現 臺北市西門國小)就讀。1933年3月,於日本東京上野公園舉辦「萬國婦人孩童博覽會(万国婦人子供博覧会)」,其中由各日本各地方教育局成立審查委員會,選出優秀的孩童作品。當時就讀壽小學校四年級的菅良夫,在臺灣地區的作品選拔中,與其他兩位孩童並列「二等獎」。同時在入選名單中,還可見當時就讀三高女四年級黃早早的作品獲得「三等獎」。(註3)從年僅十歲的菅良夫入選一事來看,他不僅自幼便對於繪畫充滿熱誠,亦懷有相當高的美術天賦。
自壽小學校畢業之後,菅良夫進入臺北一中(現 臺北市立建國中學)就讀。被編入一年丙組的菅良夫,由臺北帝大文政學部畢業的椎名力之助擔任班級導師。(註4)也因為就讀臺北一中,菅良夫有了直接受教於鹽月桃甫的機會。臺北一中一星期有一次的圖畫課,不過當時鹽月桃甫身兼多職,部分時間無法親自到課,但學生對於其指導仍印象深刻。在繪畫課程中,曾有戶外的寫生,鹽月桃甫也會對學生作品給予單獨的評論和指導。(註5)
同為熱愛繪畫之故,菅良夫認識了同屆乙組的臺籍學生蕭如松,並鼓勵蕭如松持續作畫。在菅良夫的鼓勵之下,蕭如松特別商請鹽月桃甫於課堂外安排時間,向鹽月請益。雖然只接受了兩次課外指導,但對於蕭如松日後繪畫之路影響深遠。(註6)或許是授課時數較短,也可能臺北一中並未如臺北高校,有由鹽月桃甫主導的美術部,目前尚不見臺北一中時期菅良夫的作品,亦沒有參加展覽入選之記錄。
另外,由於臺北一中規定全部學生都必須加入社團,在未有美術部的情況下,菅良夫選擇加入「庭球部(網球部)」。除了熱愛繪畫之外,菅良夫也積極投入社團的訓練,總是與同學松永富雄在庭球部練習至天色已晚。兩人亦曾在比賽後一同出遊。(註7)而在1938年,臺北一中庭球部拿下了臺北州大會的優勝,菅良夫與庭球部的部員也一同於網球場上合影留念。(註8)
1940年,菅良夫作為臺北一中33期生畢業。在畢業名單中,羅列了每位畢業生的志願學校,一百多位畢業生中,僅有菅良夫填上了「東京美術學校」,一心往畫家之路邁進。
然而菅良夫的美術之路並非如此順遂。自臺北一中畢業之後,他未能如願上京,而是先在其義兄的安排下,在新竹的公學校擔任老師。由於此時菅良夫並未有教師證,因此只能以「代用教員」身分教課。(註9)
而後,菅良夫進入甫成立的新竹師範學校(現 國立清華大學)演習科就讀。在此期間,受到當時任教於新竹師範學校附屬國民學校的畫家福山進指導。(註10)1942年以〈Y君の像〉入選第五回府展,這是菅良夫首次入選臺灣官方美術展。〈Y君の像〉中的模特兒,便是臺北一中一起打參與庭球部的同窗松永富雄,(註11)可見兩人自中學校時期開始的好交情。
隔年,菅良夫順利自新竹師範學校畢業,分發到臺北市龍山國民學校(現 臺北市龍山國小)擔任訓導。並在同年第六回府展入選一幅〈自畫像〉。「自畫像」是繪畫常見的主題,在臺灣美術官展的歷史上,也曾有多位畫家以自畫像參展,而其中李梅樹以及佐伯久更曾以〈自畫像〉獲得特選。值得注意的是,菅良夫夢寐的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的畢業製作也是一幅「自畫像」。(註12)菅良夫在繪製這幅作品時,或許也正想像著自己在東京美校教室中習畫的場景。
1944年,菅良夫收到徵召入伍,成為了「船舶工兵」。在自高雄港出港之前,菅良夫通知了當時任教於高雄市千歲國民學校(現 高雄市河濱國小)的蕭如松(當時已改名為「並河武松」)。蕭如松在學校完成了當天勤務後,匆匆忙忙地前往菅良夫當晚借宿的湊國民學校(現 高雄市鼓山國小)赴約。在經過高雄銀座時,買了筍子和芋頭的關東煮,想要好好地與好友餞別。(註13)
蕭如松抵達湊國民學校後,等候了很長的時間,才看到一群身穿作業服的船舶工兵走近。沒等到蕭如松找到菅良夫的身影,菅良夫已經先發現了在學校等候他的蕭如松。作業後疲憊不堪的菅良夫享用著準備好的關東煮,一邊稱讚著食物的美味。(註14)
「我會活著回來,到時候我們一起到東京美校習畫。」
在湊國民學校,菅良夫對著蕭如松這樣說著。但隨著兩人告別,隔日清晨,載著菅良夫以及他的畫家夢的船隻,航向巴士海峽之後便再也沒有回來。而如同眾多日治時期的畫作,菅良夫入選府展的〈Y君の像〉以及〈自畫像〉,至今也不知下落。
約定好一起作畫的摯友此後再無機會見面。戰後,蕭如松深耕於新竹,成為了臺灣重要的水彩畫家。菅良夫的時間與夢想,則永遠地停留在了遠洋之上。
(本文於撰寫上受到臺北市立建國中學之協助,於此特別致謝)
#名單之後292
註釋
1. S君,〈菅良夫君バシー海峽に逝く〉,《南十字星》,4號(1984-12),頁29。原文僅標註「S君」,但依刊載刊物以及內容判別應是蕭如松所寫。另蕭如松原文寫「東京美專」應為誤字,筆者將其改為「東京美校」。
2. 菅良夫本籍「廣島」,居住於「古亭町一八八」,兩項資料皆於「菅民吉」相同,因此以此作為初步推測。菅民吉相關資料見:安良城一編,〈スノ部〉,《五十音順職名入 臺北市民住所錄(內地人ノ部)》,臺北:住所月報社,1937-01,頁138。
3. 万国婦人子供博覧会事務所編,〈入選者氏名〉,《万国婦人子供博覧会報告》,東京:万国婦人子供博覧会事務所,1935-05,頁79。
4. 〈證書授與式(臺北帝大)〉,《臺灣總督府報》,第2069期(1934-04-08),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32069a006。
5. 小野修二,〈塩月先生〉,《南十字星》,4號,頁121-122;森下晶,〈塩月桃甫先生〉,《南十字星》,4號,頁125;潘庭松整理,〈蕭如松先生口述稿〉,《蕭如松藝術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3-07,頁8-9。
6. 潘庭松整理,〈蕭如松先生口述稿〉,《蕭如松藝術展》,頁8-9。
7. 松永富雄,〈谷克己君逝く〉,《南十字星》,4號,頁26-27。
8. 松永富雄(三十三期),〈庭球部の思い出〉,《麗正 台北一中創立百周年記念特集号》,1998-10,頁102;松永富雄,〈谷克己君逝く〉,頁26-27。值得注意的是,合影相片中,僅菅良夫左胸口的校名「北一中」與其他人相反。但不確定原因為何。
9. 松永富雄,〈菅良夫君のこと〉,《南十字星》,4號,頁28-29。
10. 松永富雄,〈菅良夫君のこと〉,《南十字星》,4號,頁28-29;〈卒業證書竝修了證書授與〉,《臺灣總督府報》,第323期(1943-05-05),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2030323a013。
11. 本田布治雄,〈塩月桃甫画伯に関する探索ノート(終)〉,《南十字星 卒業五十周年記念號》,10號(1990-10),頁62。
12. 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自畫像相關研究可見:謝蔆霠,〈東京美術學校畢業生自畫像研究--以1936年前作品為主〉,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
13. S君,〈菅良夫君バシー海峽に逝く〉,《南十字星》,4號,頁29。
14. S君,〈菅良夫君バシー海峽に逝く〉,《南十字星》,4號,頁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