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葉子菱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院田繁 入選 臺展第7-10回;府展第4回
特選 府展第1-3回
總督賞 府展第1回
推選 府展第3回
院田繁(1914-卒年不詳)在臺灣美術展覽會初試啼聲的那一年(1933),尚不滿20歲。
歷史文獻中對於院田繁的生平記載十分缺乏,目前僅能從其流傳的繪畫作品與相關美術評論中略知一二。根據1936年《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院田繁為大阪美術學校洋畫部五年級,明年3月即將畢業。其父親在松山公學校(現臺北市松山國小)擔任訓導,居住在市内宮前町(現中山北路、錦州街以及民權西路之間的區域)」。(註1)
一、靜物畫的磨練
院田繁自1933年以來連續三屆以「靜物畫」入選第七至九回臺展,此階段也是臺展中入選最多靜物畫的時期(註2)。從一開始中規中矩的畫面與筆觸,畫風逐次略有變化,反映其追尋自我風格的過程。而此階段亦正值院田繁就讀大阪美術學校期間,因此有可能向任教該校,擅長後印象派風格的齋藤與里(Saito Yori,1885-1959)學習西洋畫。(註3)
第七回入選的〈靜物〉(圖1)採三角構圖,透過物件的精心安排營造出穩定的空間架構。翌年入選的同名稱作品(圖2)則有逐漸扁平化空間的趨勢,該作獲得顏水龍相當正面評價。(註4)第七回和第九回的作品(圖3)構圖十分相似,皆以書桌為對象,同樣陳列書籍、樂器、菸斗和果實等元素,但後者的空間透視明顯有所差異。宮田彌太郎評道:「畫中果實好像要飛出去了」(註5),此種效果與其刻意將物件平面化有關,使得果實彷彿躍出畫面之外。觀察院田繁和齋藤與里的靜物畫(圖4),可見兩者同樣強調繪畫的明暗和光影的表現,但院田繁筆下的空間平面感更為強烈。
此後,院田繁參與了日本的「新文展」,並持續投入府展。此階段的作品主題可歸類為兩類:其一為原住民形象的描繪;其二為宣揚聖戰思想。
二、原住民形象的異想
1936年院田繁憑藉〈濱に憩ふ蕃婦〉(在海岸邊休息的原住民婦女)(圖5)以新人之姿入選昭和11年「文部省美術展覽會」,此為院田繁首次以原住民風俗主題參賽。一名體型壯碩的原住民婦女坐於右側,手裡拿著菸斗;左側蹲坐在一旁的小男童,以及兩人身後躺臥著的狗,三者集中在畫面中間,吸引觀者聚焦於畫作主題,而左右兩旁的椰子樹,襯托出濃厚的南島風情。
第二回府展特選的〈歸路〉(圖6)與顏水龍1935年第九回臺展〈汐波〉(圖7)的畫作主題一致,同樣是描繪汲水的蘭嶼原住民女性。〈歸路〉前景有兩位頭頂著陶甕的婦女,左側婦女則臥躺在岸邊,人物形體的描寫較為鬆散,其線條對比站立者較為含糊。(註6)遠景的蘭嶼海岸景致與森丑之助在《臺灣蕃族圖譜》的攝影作品(圖8)構圖相似。此外,岸邊停靠的拼板舟,船身依稀可見人形紋樣,顯示院田繁對於創作主題的考究。
在官方展覽的推廣以及藝術家和學者對臺灣原住民的田野調查風氣影響下,(註7)臺府展有不少原住民題材的作品,而在追尋「地方色彩」的潮流中院田繁自然也不落人後,不論是將南方物種入畫,或是參考原住民寫真,皆反映出其作品與時代風格的緊密關係。正如同王秀雄所論:「描繪臺灣與山地風俗的作品,以日籍畫家為多。臺灣人習以為常的,在日人的眼光裡產生新奇與浪漫,故喜以彩筆留下他們的紀錄吧!」(註8)。
三、聖戰題材
進入戰爭時期,在總督府持續鼓吹皇民化以及聖戰風氣之下,院田繁也創作不少相關題材的畫作,例如1938年第一回府展榮獲總督賞殊榮的〈飛機萬歲〉、1940年第三回府展特選的〈船上閒日〉和1943年入選第六回新文展的〈造船〉。
〈飛機萬歲〉(圖9)並未描繪出任何戰爭下的產物,僅透過母親和男孩的目光與動作,暗示觀者飛機存在於畫面外的空中。岡山蕙三評曰:「這樣的作品具有敘說性,容易逸脫出美術本來的目的,然而作品背後暗示著對臺灣本島特別深具意義的飛機轟炸任務。」肯定其精準掌握了作品的敘事性。(註9)
〈船上閒日〉和〈造船〉兩件作品與日本政府所推動獎勵造船、修船事業之政策密切相關,傳達出增產報國、支援前線等意涵,強化愛國精神的意圖明顯。〈船上閒日〉(圖10)是在臺府展作品中少見以船艙甲板為主題的畫作。另〈造船〉(圖11)則與院田繁多數聚焦單一主題或人物場景的作品不同,以全景視角詳細刻畫造船工人搬運、組裝以及船隻佇於水岸邊等的情境。
綜觀院田繁在官展圖錄中所留存下的作品,可見其在選材方面十分多元,並緊貼時代風格,也因為院田繁秉持多方嘗試的心態,使他在展覽競賽中總能獲得佳績。
#名單之後271
註釋
1. 〈新文展入選の 榮冠を得た院田君 臺展にも四囘續けて入選〉,《臺灣日日新報》,1936-10-20(11版)。
2. 筆者統計1930年至1935年間以靜物畫主題入選件數,分別為:1930年8件;1931年8件;1932年10件;1933年12件;1934年12件;1935年9件;1936年6件;1938年9件;1939年3件,其中以1933年及1934年最多件。
3. 大阪美術學校(1924年創校,1944年廢校)創校當時中心教授為,日本畫部矢野橋村、福岡青嵐,西洋畫部齋藤與里。出自堅田真弘,〈大阪美術学校と御殿山生涯学習美術センター : 御殿山に集う美術家たち〉,《都市と社会》,第6卷(2022-03),頁75-89。
4. 原文:院田繁氏の靜物特別の香のある繪だ靜物の內で一番い。出自顏水龍,〈臺灣美術展の西洋畫を觀る〉,《臺灣新民報》,1934-10-28,版次不明。轉引自何政廣,《臺府展圖錄復刻別冊》,臺中 : 國立臺灣美術館,2020,頁321
5. 宮田彌太郎,〈第九回臺展相互評 東洋画家の観た西洋画の印象〉,《臺灣日日新報》,1935-10-30(6版)。
6. 洋畫家西尾善積指出:「素描(人體結構表現)實力不足,尤其是坐著的人物」,詳見山下武夫、西尾善積、高田「高+香」(組字:「高」無「口」,下置「香」),〈府展の西洋畫(中)〉,《臺灣日日新報》,1939-11-03(6版)。
7. 日本學者鳥居龍藏、伊能嘉矩及森丑之助等人曾受政府委託來臺灣進行研究調查,留下大量研究文獻與寫真圖像;藝術家方面,鹽月桃甫與鄉原古統曾從蘇澳到太魯閣旅行寫生,熱愛蘭嶼風情的顏水龍創作許多蘭嶼系列畫作,明石哲三曾隨鹿野忠雄到蘭嶼進行地理研究,並繪製不少原住民主題畫作。
8. 王秀雄,〈日據時代臺灣官展的發展與風格詮釋──兼論其背後的大眾傳播與藝術批評〉,《臺灣美術發展史論》,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頁 82-83。
9. 岡山蕙三,〈洋畫の部(一):府展漫評(三)〉,《臺灣日日新報》,1938-10-27(3版)。譯文自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臺北:雄獅,2001,頁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