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內容
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庫
  • 關於
  • 最新消息
  • 主題故事
  • 分類瀏覽
    • 畫家
    • 臺府展
  • 歷史文獻
  • 史料檢索
  • 聯絡我們
  • 關於
  • 最新消息
  • 主題故事
  • 分類瀏覽
    • 畫家
    • 臺府展
  • 歷史文獻
  • 史料檢索
  • 聯絡我們

李知灝

文章 【名單之後】在「臺展」的榮耀時刻——青年大迫多三郎的自信宣言

【名單之後】在「臺展」的榮耀時刻——青年大迫多三郎的自信宣言

  • Post published:2023-02-16
  • 帖子日期: 顏色

撰文|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

繼續閱讀【名單之後】在「臺展」的榮耀時刻——青年大迫多三郎的自信宣言
文章 【名單之後】誰是「佐伯久」?──與〈自畫像〉的對話

【名單之後】誰是「佐伯久」?──與〈自畫像〉的對話

  • Post published:2022-10-13
  • 帖子日期: 顏色

圖/B. Tea 撰文|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

繼續閱讀【名單之後】誰是「佐伯久」?──與〈自畫像〉的對話
文章 【名單之後】凝視─地方感:盧春元繪畫中的淡水印記

【名單之後】凝視─地方感:盧春元繪畫中的淡水印記

  • Post published:2022-07-14
  • 帖子日期: 顏色

圖/鄭辰穎 撰文|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

繼續閱讀【名單之後】凝視─地方感:盧春元繪畫中的淡水印記
文章 【名單之後】決戰下的府展──李應彬〈臺灣寺廟〉的戰時意象

【名單之後】決戰下的府展──李應彬〈臺灣寺廟〉的戰時意象

  • Post published:2022-03-18
  • 帖子日期: 顏色

圖/B. Tea 撰文|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

繼續閱讀【名單之後】決戰下的府展──李應彬〈臺灣寺廟〉的戰時意象
文章 【名單之後】錦繡下的畫筆:繡都朴子與在地畫家吳天敏

【名單之後】錦繡下的畫筆:繡都朴子與在地畫家吳天敏

  • Post published:2021-11-11
  • 帖子日期: 顏色

圖 / 林嘎嘎 撰文|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

繼續閱讀【名單之後】錦繡下的畫筆:繡都朴子與在地畫家吳天敏
文章 【名單之後】教我種樹薯,請你喝珍珠:從高銘村〈キャッサバ〉(樹薯)談起

【名單之後】教我種樹薯,請你喝珍珠:從高銘村〈キャッサバ〉(樹薯)談起

  • Post published:2021-08-12
  • 帖子日期: 顏色

圖 / 魏真彥 撰文|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

繼續閱讀【名單之後】教我種樹薯,請你喝珍珠:從高銘村〈キャッサバ〉(樹薯)談起
文章 【名單之後】畫家的搖籃曲:盧雲生的藝文創作

【名單之後】畫家的搖籃曲:盧雲生的藝文創作

  • Post published:2021-05-14
  • 帖子日期: 顏色

圖 / 林嘎嘎 撰文|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

繼續閱讀【名單之後】畫家的搖籃曲:盧雲生的藝文創作
文章 【名單之後】「張秋禾」的誕生-少年畫家「李秋禾」的臺展初體驗

【名單之後】「張秋禾」的誕生-少年畫家「李秋禾」的臺展初體驗

  • Post published:2020-11-16
  • 帖子日期: 顏色

撰稿│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副教授兼圖...

繼續閱讀【名單之後】「張秋禾」的誕生-少年畫家「李秋禾」的臺展初體驗
文章 【名單之後】「又是臺灣史上第一回」母女同獲特選:張麗子與其母張李德和

【名單之後】「又是臺灣史上第一回」母女同獲特選:張麗子與其母張李德和

  • Post published:2020-08-17
  • 帖子日期: 顏色

撰文|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研究所助理教授兼圖書...

繼續閱讀【名單之後】「又是臺灣史上第一回」母女同獲特選:張麗子與其母張李德和
文章 【名單之後】「臺灣史上第一回」母女同獲入選:張敏子與其母張李德和

【名單之後】「臺灣史上第一回」母女同獲入選:張敏子與其母張李德和

  • Post published:2020-07-20
  • 帖子日期: 顏色

撰文|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研究所助理教授兼圖書...

繼續閱讀【名單之後】「臺灣史上第一回」母女同獲入選:張敏子與其母張李德和
  • 1
  • 2
  • Go to the next page

地址: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47號5樓之三
TEL:02-25560109
E-mail:ccpf1999@gmail.com

版權所有 © 2017-2020 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搜索結果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