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潛藏在照片裡的臺灣美術名品
撰文|張哲維
這張照片並非近年才出土的史料,畫中的作品各位也可能相當熟悉,甚至有看過部分原作。
但在3月26日——陳澄波罹難隔日——重提照片裡的人與事,或許能讓我們對遙遠的歷史有更深刻的記憶。
首圖照片攝於1935年的秋日,陳澄波自宅內。在畫家身後的牆上,由左至右分別是〈淡江風景〉、〈琳瑯山閣〉與〈阿里山之春〉三件完成於同一年的作品。
其中,〈淡江風景〉和〈阿里山之春〉更是入選第九回臺展的佳作。
那麼中間的〈琳瑯山閣〉又有什麼樣的定位呢?
其實在照片拍攝的前一年,陳澄波才以〈西湖春色(二)〉入選第十五回帝展。那是他繼1929年入選後,時隔五年重回日本官展的殿堂。
不過這次的參展原先並不順遂。當時陳澄波正因經費拮据,無法將作品攜往日本而感到懊惱不已。
同為嘉義藝壇領導者的張李德和聽聞後,便將自己配戴的金飾拿去典當,作為陳澄波赴日參加帝展的旅費。
而陳澄波也沒有辜負這份好意,成功躋升帝展入選者之列,同年的第八回臺展更以〈八卦山〉一作獲得特選與臺展賞。
陳澄波在被記者受訪時,含著淚說出這段承蒙恩惠的的故事,足以顯見他對張李德和的感激之情。
隔年,他完成了〈琳瑯山閣〉,畫中池水與綠樹相映的美麗庭院,正是張李德和在家中舉辦藝文沙龍的場地。
無數文人雅士在此聚集,談論文化、切磋技藝,共譜出嘉義最為輝煌璀璨的藝術樂章。
看似樂觀的嘉義藝文圈,卻因為戰爭的爆發與政權的易幟,接連遭受重創。
琳瑯山閣先是在戰火中被炸毀,身為畫壇靈魂人物之一的陳澄波也被外來的新政權殺害,社會頓時陷入低靡與悲痛的情緒。
儘管陳澄波在遺書中交代兒子去尋求「錦燦叔」(即張錦燦,張李德和之夫)協助,但為了避免遭到國民黨的清算,張家也不得不在此時劃清與陳澄波的界線。
由張李德和收藏的〈琳瑯山閣〉,更是長年謠傳被張家燒掉。一直到了1994年,移居美國的張家後人才澄清畫作仍存,只是右下角的簽名被刮除,以免惹禍上身。
在陳澄波亡故十餘年後,張李德和在剪貼冊中簡單記述了她與陳澄波的交情,文字旁的一張黑白照片,就是在時代的逼迫下被封印的〈琳瑯山閣〉。
張李德和在隨筆最後亦有提及陳澄波「光復當時為祖國犧牲矣,惜哉」,流露出心中滿滿的怨嘆和不捨。
回看那張陳澄波與畫作的合影,要說是畫家最風光的時刻也不為過。
描繪張李德和宅院的〈琳瑯山閣〉,與陳澄波生涯中兩大重要題材的畫作——淡水及山林——一同掛於畫室牆上,交織出關於藝術、關於人情、關於臺灣的種種美好。
那麼又是誰,摧毀了這一切呢?
莫忘那段曾經熠熠生輝的過去,莫忘那道曾經椎心刺骨的傷痕,這塊土地將來該走向何方,先從認識自己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