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 category:文章

#從國文課本看臺灣美術史

撰文|張哲維(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專員)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脩褉事也。」——王羲之〈蘭亭集序〉

說到〈蘭亭集序〉,有些人會浮現「天下第一行書」的印象,而有些人則是會想起國文課本的課文。

但你知道,其實臺灣美術史上,也有一件以蘭亭雅集為主題的作品嗎?

這件作品名為〈蘭亭修禊〉,入選第三回臺展東洋畫部,出自日籍畫家佐佐木栗軒之手。畫題的「修禊」,是一種在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於水邊洗濯以袪除不潔的古時習俗,如同〈蘭亭集序〉首句所言,王羲之與友人集聚於蘭亭,便是為了「脩褉事也」。


佐佐木栗軒,〈蘭亭修禊〉,1929。

在〈蘭亭修禊〉這幅畫中,我們也能看到畫面下方一條溪水流過;岸邊的桌子旁有三名年邁的老者,在兩名年輕女子的相伴下相談甚歡。後方則有一名童子走入屋內,順著他行徑的方向,則可望見房屋裡有數名雅士圍坐,可能正在品茶或是下棋。

全畫樹木繁茂、山水秀麗,頗有〈蘭亭集序〉所描述「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的視覺感受。但有趣的是,有別於中國繪畫對此題的描繪,多著重在人物形象與「曲水流觴」的活動行為,佐佐木栗軒的〈蘭亭修禊〉較關注於自然景物的刻畫;且若不看畫題,並不容易辨識出「蘭亭雅集」這項命題。

佐佐木栗軒,〈蘭亭修禊〉局部。

〈蘭亭修禊〉是否有其他參考的圖像得以溯源,尚待進一步研究。不過從佐佐木栗軒具備漢詩創作的經驗,以及畫作多描繪山水風景的表現來看,引用典故來賦予畫作歷史的厚度,也不無可能是他以「蘭亭修禊」為畫作定名的動機。

而這樣的名稱確實引發當時的「同溫層」們產生思古幽情的感觸,像是臺灣日日新報的漢文版主編魏清德(推測)曾作詩搭配這件作品。詩曰:「永和癸丑暮春初,修禊蘭亭興有餘。說到後今今視昔,興懷俯仰果何如。」顯然是呼應〈蘭亭集序〉提到的「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等句。

魏清德(推測)對〈蘭亭修禊〉的漢詩創作。《臺灣日日新報》,1929-11-26(4版)。

清明剛過、上巳將至,在這樣的日子裡,不妨來重讀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看看佐佐木栗軒和其他藝術家們對這段歷史典故的詮釋吧!


〈蘭亭流觴図並蘭亭諸帖墨拓巻〉(局部),1602,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圖片來源:https://webarchives.tnm.jp/imgsearch/show/E0030547

李宗謨,〈蘭亭修褉圖〉(局部),明代,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圖片來源:https://theme.npm.edu.tw/exh108/ElegantGatherings/ch/page-3.html#main

〈蘭亭集序神龍本〉,唐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