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 category:文章

#那些潛藏在照片裡的臺灣美術名品

撰文|張哲維

這張照片出自畫家許武勇的收藏。年輕稚嫩的他站在第三排左三的位置,從同學的身後探出頭來。而同排右五則是日後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擔任檢察官的王育霖。1947年3月31日因二二八事件慘遭國民黨殺害,年僅28歲。
圖片來源:臺北高等學校1937年尋常科謝師宴。創作者:許武勇提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攝。建檔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位物件授權:PDM(公眾領域標章)。發佈於《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515363……

今天是三月的第一個週末,回顧日治時期的校園生活,三月也是準備畢業的時候。

首圖照片裡的學生來自臺北高等學校尋常科(年紀約為國中生),他們相互搭肩、露出青春燦爛的笑顏,與坐在前排的師長們一同合影。

原來照片中的場合就是今日所稱的「謝師宴」,若是熟悉臺灣美術史的朋友,想必能在第一排的教師席間找到熟面孔——有著高額頭、圓眼鏡與小鬍子的鹽月桃甫(右三)。

其實這張照片不僅有鹽月的現身,他的作品也出現在後方的牆面上。

鹽月桃甫,〈構圖(一)〉,1931。
圖片來源:《第五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

這幅畫名為〈構圖(一)〉,是鹽月以審查員身分於第五回臺展(1931)出品的畫作。

有別於他經常創作的原住民或風景題材,這回選擇以不同物件的拆解、重組來構成畫面的作法,屬於頗具實驗性和前衛性的表現。

細瞧畫中看似令人摸不著頭緒的物體,依稀能辨識出煙囪、飛魚和波浪等元素,可以推敲出這是一幅使用半抽象手法來呈現船隻行駛於海上的景致。

值得注意的是,鹽月似乎對〈構圖(一)〉情有獨鍾。

早在展覽開幕前的訪問當中,鹽月就特別向記者介紹這幅作品,並且強調:「近代精神的象徵就是具備機械的精神」,回應到以船隻構件組成的畫面。

《翔風》,第10號,1932。
圖片來源:https://www.lib.ntu.edu.tw/events/2021_ShiotsukiToho/03.html

隔年,〈構圖(一)〉也被作為臺北高校文藝部刊物《翔風》的封面。這本期刊長期由鹽月操刀設計,總體來看多是原住民有關的圖案,唯有第10號的封面是充滿現代感的〈構圖(一)〉,足見這件作品在鹽月心中的不凡地位。

圖片來源:王淑津,《南國‧虹霓‧鹽月桃甫》,臺北:文建會,2009,頁11。

此外,從一幀鹽月與兒子在宿舍的合照裡亦能發現〈構圖(一)〉被掛在壁爐的上方。

壁爐上的牆面往往是室內空間的視覺焦點,鹽月選擇在這裡掛上〈構圖(一)〉,再再顯示他對這幅畫的鍾愛。

然而,這棟鹽月精心布置的房舍卻在2003年遭到建國中學拆除,曾經妝點客廳的〈構圖(一)〉也早已不知去向。

回望那張師生同樂的合照,難得在鏡頭前展露笑容的鹽月,大概對於自己的作品能與親手指導的學生們同框感到十分驕傲吧!

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931-10-1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