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 category:文章

#從國文課本看臺灣美術史

撰文|張哲維(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專員)

「曾先生一直沒有告訴我那第九味的真義究竟是什麼,也許是連他自己也不清楚;也許是因為他相信,我很快就會明白。」——徐國能〈第九味〉

〈第九味〉為作者透過自身的兒時經歷,回憶與餐廳大廚「曾先生」的互動,思考他口中「一根舌頭九樣味」這句話裡,除了辣、鹹、甜、苦、酸、澀、腥、沖之外的「第九味」有何真意。

曾先生是一名不下廚、卻相當懂吃的人。作者經營餐廳的父親重金禮聘曾先生擔任大廚,起先固然做出了好口碑,但最終也因為曾先生臨時在重要的宴席中不見人影,而重挫了餐廳的生意。

徐國能便是自小見證家中生意的興衰,與曾先生晚景的淒涼,所以對生命有了深刻的感悟。

臺灣美術史上也不乏嚐盡人生甘苦的藝術家。

例如兩度痛失愛妻的陳慧坤,還有兄弟相繼病故的李石樵。他們在短短幾年內失去至親,心中的痛想必是難以弭平。

或如那些因時代更迭而跌落舞臺的畫家們,就好比文章裡的曾先生,曾有過備受禮遇的風光,晚年卻只能隱姓埋名、獨自喝著悶酒,「卻憶年年人醉時,只今未醉已先悲」。


陳慧坤,〈無題〉,1932,臺北市立美術館藏。
李石樵,〈男子像(四弟像)〉,1931,李石樵美術館藏。

人生起落本是常理,然而能夠從中領會「第九味」者實為少數;如何將之轉換為創作的動能,留下恆久的作品,則又是更難以達到的境界了。

縱使文章並未明說「第九味」究竟是什麼,但換個角度想,或許那些動人的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們嚐遍人生百味後所淬煉出的精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