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 category:文章

#從國文課本看臺灣美術史

撰文|阮芳郁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專員)

「粉娘兩隻手平放在籐椅的扶手上,舒舒服服地坐在那裡,露出咪咪的笑臉,望著觀音佛祖、媽祖婆、土地公群像的掛圖。她望著此刻跟她生命一樣的紅點香火,在昏暗的廳堂,慢慢地引暈著小火光,釋放檀香的香氣充滿屋內,接著隨裊裊的煙縷飄向屋外,和濛濛亮的天光渾然一起。」——黃春明〈死去活來〉

黃春明的〈死去活來〉中,記述世居鄉間、高齡八十九歲的粉娘的彌留經驗,為的便是「為這一代被留在鄉間的老年人做見證」,黃春明以幽默的筆調、融入台語語彙,呈現他口中的鄉間環境及語言氛圍。

其實,粉娘沒有生病,「不是病。醫院說,老樹敗根,沒辦法」,鄉下老人的慣習是不願在外頭過往,救護車因此趕緊把粉娘載回山上。回到家時,兒孫四代從各地趕回老家,手忙腳亂地準備喪事,似也因此大家難得彙聚一堂、成群在庭外的樟樹下聊著。粉娘兒子炎坤招呼親友後,回頭探探剛返家的老母親,拉開簾布,裏頭的母親竟對他說了句「肚子餓」。

彌留後又活過來的粉娘著實嚇到大家,子孫們紛紛上前「考」粉娘自己是誰,最年幼的曾孫被推上前,哭著用國語說「我要回家。我不要在這裡」,粉娘聽不懂國語,只怪自己生太多,老了,記性不好。

第二天一早,子孫們紛紛返程,粉娘依舊要到神明廳上香、灶腳泡茶,完成例行公事後才坐到廳旁的籐椅,如同過去的每一個日子一樣。兒子炎坤見狀,趕緊告訴她自己已燒過香,要母親別再爬高爬低、搆香爐插香。

蔡雲巖,〈齋堂〉,1941,第四回府展。

藉由粉娘與兒子炎坤的對話,足見台灣鄉下的生活型態與環境,屋外的樹下成為聚會場所、屋內的神明廳是日常祭祀空間、廳前通常擺放一張供休憩的籐椅,每日清早,也須先至灶腳燒水、泡茶,再回到廳前為神明清茶。而在戰前的美術作品中,我們也可看見籐椅、灶腳、神明廳等台灣家屋空間與擺設的描繪:日下安佐子的〈室內〉中可見房間裡擺放一張偌大籐椅;廣瀨賢二的〈流理臺〉可見廚房裡的鍋盤與洗滌用具;蔡雲巖的〈齋堂〉則見傳統供桌的擺設與堂前神明畫像。此外,黃華仁的〈閨房外〉與廖繼春的〈庭〉,則分別提供從外到內與內到外的兩種台灣家屋觀看視角。在你的想像中,粉娘的山上家屋,又會是什麼模樣呢?而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早上到神明廳上香、灶腳泡茶的日常風景呢?

日下安佐子,〈室內〉,1943,第六回府展。
廣瀨賢二,〈流理臺〉,1943,第六回府展。
(左)黃華仁,〈閨房外〉,1929,第三回台展。
(右)廖繼春,〈庭〉,1931,第五回台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