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潛藏在照片裡的臺灣美術名品
撰文|張哲維
首圖出自1953年出版的《臺南市第二信用合作社四十年誌》,照片中的場景即是在二信的辦公室內。
照片左上角的牆面上掛著一幅畫,構圖近似陳澄波1941年的〈新樓風景〉,但仍有不同。
經比對後,可以確知這幅畫為曾添福入選第五回府展(1942)的〈朝之庭園〉,而前文提到的《臺南市第二信用合作社四十年誌》正是他的藏書。
曾添福為臺南人,1912年生。根據其子所述,父親因自幼家貧,在完成公學校學業後便進入食品會社工作,同時師承廖繼春學習油畫。
待到於食品業學有所成,曾添福遂自立門戶,在臺南市中心經營糕餅店「美陽軒」。除了研發出深獲日本人好評的羊羹之外,亦發揮自身在藝術方面的才華,親自設計店鋪的商標、廣告與包裝。
戰後,曾添福擔任臺灣省糕餅公會常務監事、臺南市第二信用合作社監事等職,並與郭柏川、沈哲哉等人共同創立「臺南美術研究會」(南美會),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畫壇皆相當活躍。
由此便可理解,為何〈朝之庭園〉會出現在臺南二信的辦公室內。因為對於一生熱愛繪畫的曾添福來說,用自己的作品為工作場合增色,想必是生活中的一大樂趣。
「美陽軒」的設計如此,〈朝之庭園〉的懸掛也是如此。
回到作品來看,〈朝之庭園〉與陳澄波〈新樓風景〉同樣描繪了位在臺南神學院內的巴克禮故居。
該棟建築於1940年起被作為長榮女學校的宿舍,陳澄波因拜訪任教於該校的廖繼春,而創作過多幅以校舍風景為題的作品。
1941年,陳澄波與廖繼春各自從不同角度描繪巴克禮故居,且雙雙入選府展。
可以想像,親臨展覽會場的曾添福在看到這兩件作品後,受到啟發而決心追隨前輩的腳步繪製同樣的地點。
隔年,〈朝之庭園〉成功拿到府展的入場券,這對首次入選官展的曾添福而言,肯定是相當振奮且激勵的喜事。
那份站上畫業高峰的成就感延續到了戰後。當曾添福疲於公務之餘,抬頭望向掛在辦公室牆面上的〈朝之庭園〉時,應該會感到一點慰藉而打起精神吧。